徐州日报

01

邳州60多万亩大蒜陆续进入收获期 十万『蒜客』地里淘金 徐州日报 | 2025-05-15 

本报记者 于洪涛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李红就和同村的二十多位乡亲在邳州的蒜田里忙碌起来。“我是河南永城人,这已经是第二次来邳州收蒜了。”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听说今年大蒜行情不错,我们特意提前赶来,希望能多挣些。”

随着邳州60多万亩大蒜陆续进入收获期,像李红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正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赶来。他们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蒜客”。据估计,今年将有约10万名“蒜客”来邳州揽活。

大蒜收种,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依赖大量手工劳作。每年蒜收季,邳州的大蒜产业链上都会汇聚约30万劳动力,其中三分之一是像李红这样的外来“蒜客”。

面对短期内涌入的庞大人群,邳州市委市政府应对有方:在各重点种蒜镇村开设接驳服务点,利用闲置大棚为“蒜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既解决了用工需求,又为村集体开辟了创收渠道。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当地带来近50万元的收入。

“镇里安排得非常周到,吃饭住宿都不用愁。”河南“蒜客”张军说,“去年平均每天能挣300多元,今年行情好,收入应该会更高。”张军的期待,正是邳州“蒜客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

作为全国三大蒜区之一,邳州拥有40年种蒜历史,主要分布在宿羊山、车辐山、碾庄等地的60多万亩蒜田,孕育出享誉中外的“邳州白蒜”——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在宿羊山镇,镇党委将目光投向了大蒜产业链的延伸:18个村集体联合经营蒜库,每存储1吨大蒜可获利120—150元,总库容达2万吨,年收入240万元。去年,13个村还试点蒜种经营,与山东商河县白桥镇合作销售蒜种330吨,实现收益18万元。这些创新举措,让村民和村集体实现了“双增收”。

国家级龙头企业黎明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推动大蒜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出口的全链条升级。近年来,黎明集团通过产业富民、科技创新、品牌引领、完善供应链等方式实现企业价值,直接带动就业岗位300多个,季节性用工(蒜客)超1000人。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黎明集团总经理韩洪庚说:“我们通过一二三产融合,把邳州大蒜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富民优势。”

随着越来越多“蒜客”涌入,邳州市着力打造“邳州蒜客”劳务品牌,在大蒜核心区设立就业服务站、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和蒜客服务中心,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用工对接、劳动维权等一站式服务。

2024年,邳州大蒜年产量达75万吨,带动周边连片种植超100万亩,加工企业310余家,年出口额稳居全国前列; “邳州蒜客”获评省级劳务品牌。

一门手艺带富一个家庭,一个品牌带活一方产业。如今,“邳州蒜客”劳务品牌已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记者手记

10万名“蒜客”的背后,是产业集群的蓬勃生机,是劳务品牌的创新实践,更是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生动探索。

从田间到车间,从传统种植到数字化升级,邳州用“一头蒜”串起了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作为“中国大蒜之乡”,邳州凭借60多万亩的蒜田和40年的种植历史,不仅成就了“邳州蒜客”的品牌价值,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生动展现了邳州大蒜产业如何通过集群化种植、产业链延伸和创新劳务品牌,绘就了一幅富民强村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