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春 蔡思祥
初夏的苏北平原,红色的中国结编织出劳动的喜悦。在新沂市棋盘镇残疾人之家,58岁的老张正专注地编织着中国结,红色的丝线在他布满老茧的指间翻飞,逐渐绽开成一朵饱满的吉祥结。“从前觉得自己是‘废人’,现在能靠双手挣钱,这红绳结的是咱的好日子啊!”说话时,他的眼睛和手中的中国结一样闪着光。
这是新沂市益家人“美丽工坊”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中的寻常一幕。2023年以来,一根根红绳串联起城乡巷陌的温暖故事,编织成特殊群体向阳而生的动人画卷。
门扉轻叩 希望生根
晨雾还未散尽,柏延益家公司的益家人“美丽工坊”培训专员林娟已背着装满丝线的工具箱,叩响了新安街道张大姐的门。因一次意外导致肢节变形的双手,曾让今年55岁的张大姐十多年未曾迈出家门。“大姐,咱们先从平结学起,就像这样一压二绕……”林娟半蹲在轮椅旁,手把手教她最基础的技法。阳光透过纱窗斜斜地洒进来,将两人的身影投在挂满半成品中国结的墙上。
这样的送教上门场景,在新沂市的十余个乡镇街道已屡见不鲜,一个个温馨的助残瞬间,已成为诸多残疾人的共同记忆。针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柏延益家公司在新沂市残联的指导下成立了益家人美丽工坊公益组织,组建了8支“春风送技小分队”,培训里程累计达6000多公里。在唐店镇王阿姨家,培训老师为够不到桌面的学员特制了斜板架;在港头镇,手语老师将编织要领化作灵动的手势;在马陵山镇,视力障碍的学员通过特制凸点模具感受纹路走向……“不是他们学不会,而是要看我们怎么教。”在柏延益家养老服务公司益家人“美丽工坊”负责人许敏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200多名特殊学员的个性化教案。
指尖生花 爱心传承
走进位于新沂市的益家人“美丽工坊”,仿佛踏入红色的海洋。墙上悬挂的盘长结蜿蜒如黄河九曲,展架上的团锦结绽放若盛世牡丹,许敏正在向残疾学员演示“双钱结”的千年演化:“这结形似两枚相叠的铜钱,老祖宗的智慧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培训班实行“非遗大师+专业社工+成功学员”的“三师制”。白天,残疾学员在“美丽工坊”系统学习从基础绳结到复杂组合的12种技法;夜晚,“云上工坊”的微信群消息不断,57岁的聋人学员孙大哥常发来短视频求教。令人动容的是,首批结业的32名学员在许敏的指导下自发组成“薪火帮扶团”,草桥镇的孙阿姨腿脚不便,摇着轮椅来学习时,“薪火帮扶团”成员把她抬上楼来学习,学完再把她抬下楼。当她做好半成品要送货时,“薪火帮扶团”成员又贴心地来家里收货了,顺道再给她作示范。
传统技艺在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焕发新生。为了让残疾人的作品畅销,许敏还指导设计师团队开发出车挂、耳饰、文创套装等20余种产品,引入抖音、微信群带货后,曾创下日销300件“平安结”的纪录。在最近新沂市残联组织的展销会上,脑瘫青年小吴设计的“星辰结”系列,还将星座元素融入传统编法,引得年轻人纷纷驻足。“每件作品都有专属二维码,扫码能听手艺人故事。”新沂市残联理事长张龙瑞拿起一枚中国结,红穗轻摇间,响起小吴一字一顿的录音:“这是我设计的……星星……送给每颗……发光的心……”
共织欢笑 重拾信心
“总待在家里容易心烦气燥,在这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边赶工边聊天,心情也阳光了。”5月8日,棋盘镇的“美丽工坊”欢乐如常。20多位残疾妇女边唠家常边手上不停,腿脚不便的孙大姐笑着向记者展示记账本:“这个月编了15天,中午还管饭,加上提成,我们家的生活有保障了!”据统计,项目已形成“中心工坊+社区站点+居家生产”的三级网络,最年长的学员72岁,最小的20岁,人均月增收300—1500元之间。
温暖的涟漪正在扩散。新沂市残联积极牵线搭桥,将益家人“美丽工坊”生产的红色中国结纳入“助残”特色产品。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开发公益岗位,部分优秀学员已成功转型为培训师。截至目前,益家人“美丽工坊”直接带动就业增收的人数超500人,其中有200多人是残疾人。更令人欣喜的是,大部分学员的生活出现积极变化——唐店镇的戴阿姨用第一笔收入给女儿买了新书包;棋盘镇的陈大哥不再酗酒了,他说“要清醒着,手艺才能更精”;还有学员在交流中重拾信心,主动报名参加直播培训……
在益家人“美丽工坊”年终总结会上,许敏邀请残疾人王凤梅作为代表发言。站在台上,王凤梅哽咽地说:“以前总觉得拖累家人,现在每月能赚1500多元钱,家人说我这双手比年轻时种地还金贵。”台下,100多双曾被认为“不完美”的手同时举起,掌声如潮水般漫过会场。墙上“一根红绳牵万家,十指春风绘幸福”的锦旗微微颤动,仿佛在应和这生命的和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新沂市残联以益家人“美丽工坊”为支点,撬动的不仅是数百个家庭的命运转折,更是全社会助残观念的深刻转变。当中国结从非遗展柜走进寻常百姓家,当“残障”二字逐渐被“匠人”身份覆盖,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滋养下的自强精神,是对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生动诠释。
如今,穿行在新沂的大街小巷,总能在某个窗台看见摇曳的中国结。那抹跃动的中国红,恰似寒夜里的暖烛,既照亮着残疾人的前路,也温暖着整座城市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