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5

汇聚合力,为『小哥』们加油添福 徐州日报 | 2025-05-06 

本报记者 吴一凡

汉风号网友96***52:

您好!我刚刚加入外卖配送员的行列。我想了解一下,在徐州,像我这样的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大概有多少?徐州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这部分群体的权益?除了政策支持以外,我们在徐州还能享受到哪些便利服务?

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催生了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他们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深度融入社会运转的各个层面,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可或缺。

目前,我市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已达16.3万人。然而,随着这一群体的不断壮大,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诸如休息场所稀缺、就餐选择有限等方面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市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协调部门、平台企业、商业主体以及街道社区等多方力量,汇聚暖“新”合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新就业群体从“城市过客”向“治理合伙人”转变,为“小哥”们加油添福。

开放空间、升级“驿站”,聚力营造温馨港湾

“送单途中,有清晰的指引相伴,每到‘彭城驿站’,就能安心歇一会儿,还能在‘小哥食堂’享受优惠餐食,这真是贴心又温暖。”外卖配送员李满感慨道。

走进位于徐州招商花园城3号门外的“彭城驿站”,只见其内部设施完备,微波炉、充电设备、应急药品等一应俱全,还配备了丰富的书籍。这是我市倾力打造的其中一个多功能休憩、学习空间,处处彰显出对新就业群体的贴心关怀。

“接杯水的工夫,就能翻两页书,感觉这座城市真的在用心对待我们。”李满说,一进门,他就看到了“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闲时能充电”的标语,心里顿时感到暖暖的。

近年来,我市突出抓好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从服务和管理两方面入手,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增强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全面开放主城区30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全市836个“彭城驿站”……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充电、学习等基础服务的同时,更注重精准匹配需求。

泉山区七里沟街道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泉新驿站、爱心商家、城管岗亭等现有资源,在辖区建设“暖心驿站”,还在多个“驿站”外专门设立电动自行车充电区,为外卖配送员、快递员以及环卫工人等劳动群体提供免费充电服务。

“徐州对新就业群体非常友好。”正在“彭城驿站”充电的快递员孙斌回忆道,10年前,他第一次到徐州时还是一无所有,但现在,他在徐州成了家、买了车,而且收入稳定,日子越过越安稳,“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幸福。”

为让新就业群体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市委组织部、市委“两新”工委印发《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关心关爱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20条措施》,聚焦解决新就业群体内在需求和急难愁盼,持续提升他们的职业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从“彭城驿站”的升级改造,到政策的制度保障,徐州用实践证明,各级党组织正以其独特的力量,为新就业群体搭建起从“漂泊”到“归属”,从“生存”到“发展”的坚实桥梁,让他们在这里收获关爱,拥有归属感,更向着 “有为”的目标不断迈进。

截至今年3月,全市59家重点快递、外卖、网约车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达到100%,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双有”覆盖率超过98%,为新就业群体营造了温馨的港湾,切实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融入感与幸福感,让大家在徐州“有爱有家有为”。

“小哥食堂”“小哥医院”……友好场景不断涌现

顶着高温,送餐上楼,转身奔赴下一单,不巧的是,手机电量告急,电动自行车也要换电池。抬头望去,云龙区汉风街道蝶梦社区“小哥休息驿站”就在前面,外卖配送员吴强抹了一把汗赶了过去。

新业态催生新就业群体,如何让他们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以便更好地服务千家万户呢?

“我们紧紧抓住徐州全市打造‘友好社区’试点契机,对各小区内部进行了优化提升,在党群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小哥休息驿站’。同时,积极联合辖区李红梅餐饮、广瑞中医门诊部、中国移动等商家,发放爱‘新’商家门牌,给予骑手就餐、体检、充电等便民服务。”蝶梦社区党委书记周雪介绍。

“友好场景”不仅要看得见、进得去,更要用得好、感受暖。

在徐州经开区金龙湖街道日间照料中心,30余名骑手陆续来到该中心,一边享用热乎可口的饭菜,一边轻松交流。“这里环境好、饭菜香,还能歇脚!”金龙湖街道志愿“新”星服务队队长、党员骑手彭浩说,“只需要提前在手机上下单,来到‘小哥食堂’就能吃上饭,太方便了。”

从就餐优惠的“小哥食堂”到温暖舒适的“小哥休息驿站”,再到“友好社区”“友好街区”的出现……在徐州,有关新就业群体的友好场景越来越多。

“‘小哥’们怕耽误跑单,往往忽视健康。”金龙湖街道“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牛越表示,近日,金龙湖街道以新就业群体就医需求为导向,联合城东社区医院、和平妇产医院、汉邦医药店(高铁时代广场店)、东缘泰中医诊所搭建“小哥医院”,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医疗服务。

在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城管驿站、商超综合体、爱心商户等处,从炎炎夏日到凛凛冬日,哪里有新就业群体的身影,哪里就有各级组织的关心关爱服务。

“建设‘友好之城’绝不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要坚持双向奔赴,撬动多方资源,聚焦新就业群体所需所想,不断加强服务、凝聚、引领,持续营造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徐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王晓松表示。

激发“流动网格员”动能,“治理对象”变身“治理主体”

“在送餐途中看见大家都在铲除野广告,我也顺便帮了忙。”随着鼓楼区环城街道进一步加强老旧小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许多外卖配送员在送餐间隙纷纷化身移动的清洁志愿者,在为市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带走了楼栋的“牛皮癣”顽疾。

新就业群体来源广泛、流动性强、涉及面广,他们走遍大街小巷、连接千家万户,具备成为城市治理“移动探头”的天然优势。从送餐、送快递到参与基层治理,在徐州,“小哥”们被“开发”出了越来越多的“属性”。

“每次看到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点总忍不住要拍几张,随手一拍既能反映问题,也能为社区治理献一分力,何乐而不为?”快递员冯凯表示。

为进一步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热情,环城街道创新举措,聘任他们为“移动网格员”,并引入积分兑换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充分调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安全隐患排查、志愿服务等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了“服务新就业群体”与“激活基层治理力量”的良性互动,推动双方在共建共治中实现双向奔赴。

“以前送外卖,眼里只有门牌号,现在送快递,心里装着消防栓和灭火器,兜里装着反诈宣传册……”快递员苏畅表示,自从加入云龙区汉风街道太行路社区志愿“骑士团”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除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他还在送单过程中主动排查小区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社区。有时,他还会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配送所需物资,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关爱。

如今,全市越来越多的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正积极投身基层治理,化身为“流动网格员”。他们通过“随手帮”解决网格小事、“随手拍”排查安全隐患、“随手派”宣传政策等方式,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成为穿梭于街巷的网格治理“生力军”,真正实现了与城市的“同频共振”,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话DeepSeek

新就业群体主要涵盖哪些群体,分布在哪些行业,有哪些特点?

DS答

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在即时配送、寄递物流、网约出行、道路货运等行业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快递企业,成为新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平台企业和快递企业聚集了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大量以灵活就业为主的新就业群体。

新就业群体类型多样、特点各异。主要呈现六方面特点:一是来源渠道广,群体构成多元化。二是就业方式活,大多没有固定工作单位。三是入职限制少,没有过多硬性的专业技能和学历要求。四是年轻人员多,主要为80后、90后人群。五是劳动强度高,工作在“云”端,“四季无休、三餐不定”。六是流动变化快,经常跨平台、跨行业、跨地域工作和生活。

『一群人』和『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吴一凡

新就业群体规模庞大、流动性强,工作模式看似自由灵活,背后却常常伴随着归属感的缺失,仿佛漂泊在茫茫大海中的小舟。为此,徐州全面开放主城区30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全市836个“彭城驿站”……多措并举为新就业群体精心打造“幸福的港湾”。硬件设施的完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支持,而软件服务的跟进则是一种温暖人心的关怀。这种关怀,是规则托底、管理创新和人文关怀的体现,更是服务暖“新”方式的迭代升级。

然而,暖“新”绝非仅限于关怀本身,更在于为新就业群体“搭台架梯”,助力他们蓄势赋能。新就业群体穿梭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连接千家万户,对城市的交通状况、环境卫生等问题了如指掌。这种独特的“奔跑轨迹”,使他们的活动范围与基层治理的空间高度契合。正因如此,徐州创新机制,推动新就业群体从“城市过客”向“治理合伙人”转变。

鼓楼区环城街道聘请“小哥”担任“移动网格员”,通过积分兑换激励他们随手拍隐患、随手帮居民;云龙区汉风街道太行路社区的志愿“骑士团”成员苏畅,在送单间隙排查消防隐患、为独居老人配送物资,成为社区的“流动探头”……徐州充分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而新就业群体在城市感到温暖的同时,也在为这座城市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当“一群人”与“一座城”在相互奔赴中紧密相连,城市将因他们的融入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他们也必将因城市的接纳而收获满满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