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洪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村民富裕是目标。
近年来,邳州市宿羊山镇以“双增收”行动为抓手,立足本地特色资源,通过“跨村联建、双线经营、壮大队伍”三大举措,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从做强“大蒜经济”,到激活“电商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筑基
大蒜集群领跑“双增收”
邳州是全国三大蒜区之一,而宿羊山镇作为邳州大蒜种植样板示范区,拥有40年种植历史。镇域内8万亩耕地常年种植大蒜,同时辐射带动周边70万亩连片种植区,种植规模稳居全国之首。目前,全镇已形成“种植—加工—出口”全产业链,集聚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7家、市级6家,年出口量达16万吨,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4月15日,记者在宿羊山镇贾家村看到,田间蒜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我们村全部种植大蒜,290亩村集体土地还轮种果树、‘蒜乡情’大米等经济作物,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0多万元。”贾家村党支部书记庄磊磊介绍。
为提升大蒜附加值,宿羊山镇政府积极推动产业链延伸,建设大型交易市场及冷库设施。在大蒜交易市场建设现场,工人们正有序施工。项目负责人宋庆祥表示:“工程已完成85%,6月初将进行设备调试,预计6月底投入使用。”该市场占地144亩,涵盖恒温库、现货交易区、信息服务中心等功能区,建成后将成为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农产品现代化流通的重要枢纽。
目前,宿羊山镇大蒜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大蒜深加工产品已衍生出蒜粉、蒜粒、黑蒜及高附加值产品如口服液、阿胶糕等100多个品种。
延链增值
“蒜”经济激活多元增收
如何让“土蒜头”变身“金疙瘩”?宿羊山镇通过延伸产业链,深挖“蒜客经济、蒜种销售、蒜库经营”潜力,实现村民与村集体“双增收”。
大蒜收种,多以手工为主。每年收蒜季节,约3.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蒜客)涌入宿羊山。镇党委组织点对点接驳服务,利用闲置大棚提供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既保障了用工需求,每年又能为集体创收约40万元。
2023年,宿羊山镇鼓励18个村集体经营蒜库,按照存储1吨大蒜可获利120元到150元计算,总库容达2万吨的蒜库,年创收达240万元。2024年,13个村试点蒜种经营,与山东商河县白桥镇签订合作协议,购入蒜种330吨,实现收益18万元。订单持续增长,进一步拓宽了村集体增收渠道。
“我们镇拥有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江苏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多项荣誉。”宿羊山镇党委副书记姜昌彤向记者介绍,如今,宿羊山镇大蒜产业已形成种植、深加工、贸易、研发、市场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集群,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巧手织梦
中国结“触网”拓宽致富路
大蒜是宿羊山镇的主导产业,成熟的产业链已经遍地生金;宿羊山镇的其他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也借电商东风,以网红圈粉、线上直播的新兴业态助力乡村振兴。在陆埠村的中国结加工厂里,红线翻飞,盘架转动。在工人们指尖跃动间,一个个寓意吉祥的中国结跃然成型。这些承载着祝福的手工艺品,随后通过电商直播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每月能多挣两三千元,生活更宽裕了,看到自己做的中国结挂在大街小巷,特别有成就感!”村民朱银艳笑着说。
去年初,宿羊山镇6个村庄打破地域界限,以“党建引领、产业联动”为纽带,联合成立邳州市千千结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发中国结等50余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100万元,带动村均增收5万元。6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直播带货,从最初的紧张生涩到如今的游刃有余,高峰时一场直播能卖出数百单。
“刚开始直播时,连直播镜头都不敢看,准备好的内容也不知如何说。后来把话题重心放到介绍产品上,渐渐就顺畅了,现在咱也能对着手机‘吆喝’了!”提到第一次上直播,陆埠村党支部书记张丽丽笑着坦言,“直播时,我们把重心放在产品介绍上,还推出定制服务,效果特别好。”
目前,千千结工艺品有限公司已与多家单位达成长期合作,并通过动态发展规划,助力村集体拓展营销市场,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邳州已集聚大蒜商贸和加工企业300余家,建成5个集中收购市场和1个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大蒜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规模连年位列全省县(市)第一,大蒜年交易量达到100万吨。
宿羊山镇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联合科研机构攻关种苗脱毒技术,培育“徐蒜”“邳蒜”系列良种,试种面积达1200亩。在深加工领域,推出黑蒜、口服液等高附加值产品,其中养胃型、美容型口服液成为爆款产品。农产品“触网”销售不仅拓宽了销路,更增加了村集体的发展信心。
宿羊山镇党委书记张宏远表示:“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从线下销售到‘云端’腾飞,我们将继续深耕特色产业,让‘金蒜盘’转动富民强镇新未来。”
一根红绳传承千年文化,一颗蒜头撬动百亿产业。宿羊山镇正以特色产业为笔,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