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李立晨 摄
本报记者 李立晨
春意盎然,万物竞发。4月12日,徐州艺术馆迎来一场融合传统文化与创新视觉语言的设计艺术盛宴。“视觉叙事语言·杜翔宇设计作品展”“形色无界 ·王含个人视觉设计作品展”“一字一念 ·赵念念设计作品展”三大主题设计展同步拉开帷幕,吸引了众多设计艺术爱好者与高校师生共赴美学之约。
本次展览由徐州工程学院设计学院与徐州艺术馆精心筹备,以艺术作品为桥梁,搭建校外美育平台,为社会打开美育新窗口,助力提升公众艺术素养,展现了馆校合作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实践。
“视觉叙事语言”:
让信息数据拥有艺术温度
在徐州艺术馆1号展厅,“视觉叙事语言·杜翔宇设计作品展”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交流探讨。作品通过疏密有致的线条变化和对比强烈的色彩,捕捉信息数据轨迹的视觉韵律,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富有情感与温度的视觉表达。
作为韩国建国大学艺术硕士、徐州工程学院设计学院教师,杜翔宇长期深耕信息设计与人机界面交互设计领域。杜翔宇介绍,本次展览以信息和数据为创作素材,运用点、线、面的多变形式,赋予数据鲜活的生命力。在制作工艺上,采用大幅面、高精度UV喷绘输出,确保细节高度还原与色彩精准呈现。
“这场展览呈现了一系列突破传统边界的可视化研究成果。”徐州工程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崔浩评价,作品以数据为基石,借助线条粗细与色彩饱和度的差异构建视觉焦点层级,巧妙引导观者视线流动,将抽象数据转化为直观可辨的视觉符号。
“复杂的数据经过设计语言转化后,变成直观易懂且富有美感的视觉作品,这为我提供了灵感。”徐州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祁同学说。
“形色无界”:
用设计诠释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2号展厅内,“形色无界·王含个人视觉设计作品展”同样令人眼前一亮。作品《生命循环》细腻描绘了蒲公英种子的传播、萌芽、成长、凋谢及再次循环的过程,展现自然生命轮回与变化的生态主题,引发观众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形色无界”寓意深刻,全面展示了王含在视觉传达、信息可视化及文化创意领域的优秀成果。
作为东南大学艺术学硕士、徐州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讲师,王含作品涵盖海报、插画、品牌形象、文化展示及摄影等多个领域,既体现了她对设计美学的深刻理解,又展现了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的无限潜力。
“王含的作品为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徐州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冯正未教授评价,王含作品巧妙解构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叙事,聚焦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命题,以抽象图形精准传达信息,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字一念”:
于汉字设计中展现古韵新姿
踏入徐州艺术馆 3 号展厅,“一字一念·赵念念设计作品展”将带你进入一个汉字的奇幻世界。
作品《汉字中国》极具代表性,在创作中大胆进行了多元尝试。徐州工程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赵念念介绍,她深入挖掘每个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趣,该设计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字体作为推演符号,借助水墨书法与笔画结构的重新组合,完美呈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以新颖视角传承汉字之美。
“‘一字一念’设计作品展紧扣汉字主题,延续象形表意、形声会意的视觉语义体系,确保了文化辨识度。”冯正未评价,“作品在强调文字与语言力量的同时,传承‘气韵生动’的东方美学理念。借助现代新技术、新理念,创造出区别于传统手段的字体效果,推动汉字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发展,为汉字设计开拓新路径。”
馆校携手:
推动艺术融入大众生活
崔浩表示,此次三个展览在徐州艺术馆举办,不仅是学院教师个人设计创作的深度展示,更是他们以实际行动向社会、学校进行的成果汇报,生动践行了设计学科“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我们将持续深化馆校合作,为高校师生铺设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徐州艺术馆运营总监柳喜峰表示,将持续通过创新开展多元文化活动,推动艺术融入大众生活,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注入新活力。
这场设计艺术盛宴将持续至4月17日,期待更多观众走进徐州艺术馆感受设计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