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4

胡景英:“彭城七里”上的古稀志愿者 徐州日报 | 2025-04-13 

本报记者 周翔宇

清明假期,户部山的青石板路上熙熙攘攘,往来游客的身影交织,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共同勾勒出一幅春日盛景。

“您好,请问徐州博物馆往哪边走?”

“您沿着这条路走,前面右拐,就能看到了。”

一位头发虽已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身着志愿者红马甲,热情地为游客指路。她就是“阳光莲花”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文旅志愿者——胡景英。

虽已步入78岁的古稀之年,但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户部山一带的熟悉,她经常在这里参与志愿工作,用“夕阳红”诠释暖心的“志愿红”。

从社区书记到文旅志愿者的真诚转变

“我年轻时嫁到了千里巷这边,一住就是几十年,对户部山很熟悉。”胡景英笑着说,“说起做志愿者这件事,要从1998年我在石磊社区担任党委书记的时候讲起。”

从1998年到2013年,胡景英扎根社区,全身心地为居民服务。主持社区工作虽然辛苦,但是胡景英也收获很多,居民们真挚的感谢、邻里间深厚的友谊、自身能力的提升……这些经历让她深感为公众服务的意义重大。

2013年,石磊社区和云龙社区、莲花社区合并为莲花社区。也是在这一年,胡景英离开了社区党委书记的工作岗位。然而,此前长期投身社区服务工作,早已让服务公众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于是,怀着一如既往的热忱,胡景英踏上了文旅志愿服务的崭新征程。由此,她的足迹,踏遍户部山的大街小巷。

八小时的坚守和十年如一日的热忱

每天早上8点左右,穿着标志性红马甲的胡景英,准时出现在户部山街区,开启一天的志愿工作,直到晚上8点左右才结束。要是遇到节假日,游客数量激增,她还会主动延迟离岗时间。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长,对于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工作量着实不轻。

作为户部山街区的文旅志愿者,胡景英的服务内容丰富且繁琐。节假日期间,她要走街串巷,守护景区安全;面对游客的各类咨询,无论是问路、找卫生间,还是寻求景点介绍,她都能给出满意的答复。“上次给一名去戏马台的游客带路,路上讲了些关于戏马台的故事,她还夸我可以当导游了呢。”胡景英满脸笑容地说。

遇到携带大件行李的游客,胡景英也会主动上前帮忙。“我虽年纪大了,力气有限,但是搭把手还没问题,如果游客想轻装上阵去游玩,我会领着他们将行李寄存在社区中心。”她说道。

胡景英每周参与文旅志愿服务的天数多达五六天,“偶尔也给自己放一天假,休息下,处理些家中的事情。”

打算做到做不动那天

“这两年,徐州的文旅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看到游客越来越多,我心里非常高兴。”作为连接游客与城市的一道桥梁,胡景英对于徐州文旅蓬勃发展有着深切的感受,“这些年,游客越来越多,晚上到七八点景区内还有不少游客,节假日的时候,晚上九点多依然热闹得很。”

在长期的志愿服务中,胡景英深刻体会到,一名优秀的文旅志愿者,不仅要热情、热心、诚心和耐心,还要对本地历史文化有深入了解。为游客讲解徐州文化时,胡景英如数家珍,让游客们在领略美景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身体还算硬朗,心态也比较年轻,参与文旅志愿服务,我打算做到做不动那天为止。”说话间,一对四川口音的夫妇向胡景英咨询,“请问崔家大院往哪边走啊?”

“你顺着这条路上去,就能看见入口了,就几步,近得很嘞。”她清晰地介绍着。

年近八旬的胡景英,和许多“彭城七里”上的志愿者一道,用自己的光和热,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他们的奉献精神如同春风拂面,温暖了游客的旅途,也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为徐州的文旅事业贡献力量。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