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2

以“住有优居”诠释城市成长与诚意 公租房打破户籍限制,推动“安居—乐业”良性循环 徐州日报 | 2025-04-13 

本报记者 尹亮 实习生 李旭龙

4月7日清晨6点,天还未亮,来自安徽宿州的李明就已在泉山区某建筑工地忙碌起来了。

十年前,他带着编织袋挤进城中村的隔断房里,每月500元的租金换来的是一张床铺和公共卫生间里的长队。

如今,他轻刷智能门禁走进新缘公寓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公租房”)小区,55平方米的房间里空调静音运转,女儿所在的配套小学读书声隐约可闻。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城市的过客,现在公租房给了我们扎根的底气。”李明的笑容里,映照着徐州公租房改革的民生温度。

在住房保障体系的统筹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公租房里实现了“安居梦”“奋斗梦”。住房保障,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徐州这座城市对青年的诚意邀约。

记者了解到,我市住房保障系统全面打破户籍限制,实现“住有优居”。当青年在公租房里点亮属于自己的那盏灯时,也在为城市的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安居梦想照进现实”

“以前总为搬家发愁,现在终于能安心规划未来了。”来自河南商丘的家政服务员王芳在云龙区政务服务中心提交材料后,仅20个工作日就收到配租通知。如今她居住的欣缘公寓月租金不到市场价的60%,社区还定期组织技能培训。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徐州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创业。为打破户籍限制这一“隐形门槛”,使建设者能够享受到保障性住房的福利,《徐州市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外来务工人员(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在市区无房产)只需持有居住证、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市区连续缴纳社保6个月,即可与本地户籍居民同等申请公租房。

近年来,我市以“租购并举”为核心,构建起“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多元格局,保障性租赁住房成为青年人实现“安居梦”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公租房不仅降低了居住成本,更通过精细化设计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住房保障体系正从“保基本”向“提品质”迈进。

在泉山区新淮海西路北侧,11栋米白色高层建筑鳞次栉比,第三期公租房项目(淮熙公寓)已竣工验收。该项目总投资7.66亿元,创新采用“装配式+BIM技术”,不仅实现半年内主体封顶的“徐州速度”,更以55平方米标准化户型、全屋精装交付树立行业标杆。太阳能热水器、品牌家电、社区广场的配套设计,彰显着“拎包入住不是终点,品质生活才是追求”的建设理念。

“除了房子户型小一点,公租房在质量、配套、服务等方面完全不输商品房。”国盛集团康乐房屋开发公司负责人刘强介绍说,第三期公租房项目在设计阶段,按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将房型设计为室内空间灵动,简洁明快的精装修风格。小区主推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酒店式公寓,套内面积约为55平方米左右,共计1754套住房,全部为精装修住房。配备太阳能热水器、家具、家电,建成上房时可以达到拎包即住的条件。项目配置了579个地下车位,超市、健身房、儿童娱乐设施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周边生活便利,可以充分满足住户多样化需求。

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与改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数据+网格化”管理,系统实时比对社保、房产等信息,确保公平分配。2025年第四批配租公示显示,6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审核,涵盖制造业、服务业等20余个行业,真正实现“城市贡献者优先安居”。

在“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道路上硕果累累,我市公租房项目多次获得扬子杯、古彭杯等省级、市级奖项。

良性循环构筑人才“强磁场”

公租房政策的辐射效应正持续释放。在鼓楼区云创科技园,90后工程师小陈算了一笔账:入住公租房后,每月节省的1200元租金转化为技能培训基金,助他考取智能制造工程师证书。“住房保障消解了后顾之忧,让年轻人敢闯敢拼。”这种“安居—乐业”的良性循环,推进了徐州人才“强磁场”的加速建设。

数据显示,徐州人才资源总量达18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过16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36.3万人,2019年以来,高校毕业生留徐来徐规模持续扩大,年均增幅达15%。

更深层的变革在城乡融合中显现。徐州已取消户籍限制,凡在中心城区稳定就业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均可与城镇户籍居民平等申请保障性住房。这一改革将从事建筑、家政、物流等基础行业的从业人员纳入我市住房保障体系。“以前总觉得城市霓虹与我们无关,现在终于有了安身立命的底气。”这句话道出了不少租住公租房的非本市户籍人员的心声。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在徐州,保障房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社会治理创新的试验田。云龙区首创公租房社区“新市民议事厅”,由居民自主协商制定停车管理、垃圾分类等制度;泉山区试点“社区就业驿站”,链接周边企业提供定向岗位。这些举措背后,是徐州将公租房纳入“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深谋远虑——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商超等设施228处,惠及群众超20万人。

在管理服务上,我市不断强化“智慧公租房”系统建设,目前公租房小区可实现资格审核、物业报修等22项服务“掌上办”,便民化服务不断优化升级。从公租房租户告别户籍限制,到整座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蝶变,公租房不再只是遮风挡雨的居所,而成为承载尊严、希望与归属感的家园,徐州用实践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这座千年古城正以“住有优居”的民生温度,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正如市住建局住保处负责人所言:“保障房建设不是成本账,而是一本发展账、民心账。”未来,随着政策持续迭代、服务不断升级,更多“优居梦”将在徐州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绘就城市与人民双向奔赴的新图景。

■记者手记

让城市与奋斗者共成长

尹亮

从刘邦故里到区域枢纽,徐州用一套套保障房构筑起“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城市情怀。当建筑工地的叮当声与公租房里的欢笑声交响;当快递小哥的电动自行车驶向温暖归途;当新就业的大学生亲手布置自己温馨的小家……徐州正以包容开放的胸襟诠释:真正的现代化,不仅是高楼大厦的崛起,更是每个建设者都能尊严栖居的文明进阶。

随着我市住房保障政策的逐步推进,在确保解决城镇户籍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我市将新就业大学毕业生、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有效化解了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阶段性居住困难,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让更多的人才共享城市发展成果,进一步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为徐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徐州的住房保障政策昭示着——拆除户籍的墙,打开人心的窗,这座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春天迎面而来!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