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1

智造升级重塑新质生产力人才坐标 徐州破解工业人才结构性矛盾的探索之路 徐州日报 | 2025-04-13 

本报记者 梁梦雨 见习记者 黄思婷

今年,一场由AI驱动的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从“数字人”上岗到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大显身手,AI已从工具升级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这场革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迭代更新,更是发展理念的重构——机器解放人力,人类得以聚焦于更具价值创造的领域,人机协作的全新模式,正在书写徐州产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徐州的工厂车间里,AGV小车“闲庭信步”,熟练地将物料运送至各个工位;焊接机器人“挥舞手臂”,精准完成一道道焊接工序;数智中心“严阵以待”,实时监测着生产进度与精度……越来越多这样的智能“助手”走进工厂车间,成为产业工人的“新工友”。

作为老工业基地,徐州的数字化工厂与无人化生产线正重塑制造业逻辑。从“机器换人”到“人机协同”,这场“智改数转”浪潮如何重构生产流程?传统产业工人又将如何应对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

替代还是并存?

在徐州华东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人正有序进行分拣、上件和运输工作,整个车间内见不到几名工人。

“从物料上线到产品下线,大约只需40秒,有了自动化生产线,每天能生产800件产品,仅需4名工人操作。而过去10名工人一天才能完成150件到200件的产量。”输送机公司副经理苗文龙介绍,公司不断优化生产工艺,逐步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转变。

从推进“机器上岗”,到推动AI赋能制造业,这正是徐州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然而,这场技术革命的背后,工业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

徐工集团、弘元新材料(徐州)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智改数转网联”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但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稀缺,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实操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不少人担忧,机器替代人工会让就业变得更难。企业也道出了自身的苦衷:机器投入使用了,可操作机器的人上哪儿找?机器运维、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技术人才又该如何招揽?

这种“机器替代”与“人才断层”的矛盾现象,折射出传统工业城市面临的深层困境——当生产线走向智能化时,人才链却未能及时跟上步伐,低技能岗位加速淘汰,而高技能人才供给滞后。

“机器虽解放了人力,但社会的核心价值始终是人。AI虽能依据数据作出决策,但缺少人文关怀。对任何技术而言,过度依赖都可能引发新的风险。”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主任周玉认为。

这也不禁让人诘问:随着人机协同趋势加速,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生产关系将面临系统性变革。如何平衡人与机器的协作关系?如何打破“机器越先进,人才越紧缺”的恶性循环?这些成为徐州亟待破解的关键难题。

重构“人才坐标”

在人机共生的智能浪潮下,制造业如何找准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坐标”?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具有新质态的人才支撑。其中,一类是拔尖创新人才,他们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来源问题;另一类是应用型创新人才,负责解决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实现问题。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徐州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袁兴国表示。

走进弘元新材料(徐州)有限公司的电池生产车间,电池生产部高级主管刘小卫在一台台设备间穿梭,查看设备运转情况。

“生产线越来越‘聪明’,效率大大提升,我主要负责监控运行情况、安全巡检等工作,保障所有工序的正常生产。”刘小卫说。

如今,像刘小卫这样转型的新型技术人员正不断涌现。

“新基地、新产线投产后,从原料熔炼、雾化到筛分包装,整个生产流程实现了无人操作。”江苏威拉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叶国晨说,公司生产效率提升36%,2024年产量同比增长130%,营收同比增长40%。粉末产品连续三年市占率居全国第一。

这种“超线性增长”得益于人与机器的深度协作:工人不再是普通操作工,而是掌握数据分析等能力的技术“守门人”。这无疑对工人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力推动着产业工人加速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提到,介于“蓝领”和“白领”间的“紫领”群体,是推动传统产业工人向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转型的先锋。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将超过3100万人,占制造业总劳动需求的近四分之一,发展机遇十分广阔。

从技能重塑到产教融合

“请你帮我分析一下,这台机器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延锋智慧内饰徐州工厂,自主研发的“AI助手”根据工程师的提问,提供详细的解决措施和执行标准。总经理罗文表示:“AI的深度协助,让我们与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实现了电子产品与内饰产品的高效协同开发,确保了产品质量稳定可控。”

工人郑海霞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技术先进了,效率提升了,我们干活更轻松了,还能腾出时间学习新技能。”

这个转变也揭示出徐州破局的深层逻辑:人机协同的本质,是解放人力,使其能够投身于更高价值的创造活动。

智能制造浪潮不断催生新职业,促进产业发展。为了精准培养更适合产业升级需求的新质生产力人才,不仅需要进行技术重塑,更需要与教育体系接轨。产教融合必须从“滞后适应”转向“前瞻共创”,从而促进教育、产业、科技的协同繁荣。

中国矿业大学集萃学院通过高校与产业端的资源整合,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徐州工程学院联合徐工集团,将生产场景融入课程教学,极大提升了就业对口率。这种“校企双导师制”打破了传统教育壁垒,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政策设计也需精准发力,以适应技术迭代催生的新需求。“彭城英才计划20条”等政策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和“5+X”未来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大学毕业生招引和本土人才精准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让人才政策体系更具竞争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给予补贴,鼓励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并设立专项资金,为企业提供智能工厂诊断服务。

在一系列“组合拳”的推动下,徐州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社会、企业与政府需携手共进,通过技术赋能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力,助力人才在智能浪潮中“跟得上”并“走得远”。

从“机器换人”到“人机协同”,徐州用实践证明:破解结构性矛盾的最优解,在于将“人”置于核心——不是用机器取代人,而是用技术赋能人;不是让劳动者对抗智能浪潮,而是助力他们成为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唯有如此,每个劳动者才能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坐标,共同推动这座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专家声音

徐州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袁兴国:

强化产教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力能制造向智能制造科学系统的转换。我们当前正处于从力能制造向智能制造跃迁的路上。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供给体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构建适应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体系,推动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解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难点与堵点,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构建“政行企校”协同生态,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以我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为导向,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院校要及时、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从人才结构上讲,既要有拔尖型创新人才,又要有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够覆盖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端领域。整合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促进“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协同机制形成。

谋划“订单式”人才孵化,精准对接两大需求主体: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大力培育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是我们未来形成有效增长极、实现综合实力可持续攀升的重要着力点。针对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人才短缺问题,要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有组织的“人才靶向孵化”,破解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技能人才“招不来、不好用、留不住”的困境。通过政策与生态支持,夯实人才根基,加强区域内高校跨学科融合与实践能力提升的政策指引。徐州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注重“跨学科能力”与“实践创新”双轮驱动。通过共建实训基地与协同创新中心,在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与效能发挥。

逐步做好各类人才由“供给侧主导”向“应用侧引领”的转换。加大对产业应用场景的分析研究,并将其作为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核心指标。要进一步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及人才向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应用端持续转化。同时,要持续优化产教融合生态,以打造赋能新质生产力人才孵化体系的标杆城市为目标,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政策解读

构建生态系统,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徐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改数转”工作,将其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022年,徐州印发《徐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产业“数智化”改造作为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加快实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徐州发布《2024年徐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打造点上企业标杆、线上行业示范、面上区域样板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政策支持方面,徐州积极争取国家、省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各县(市、区)纷纷设立“智改数转”专项资金,支持工业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开设“专精特新”“智改数转”企业专项金融服务产品,推动投贷联动。

在强化人才支撑方面,搭建“智改数转”人才智库平台,开展制造业“智改数转”人才培养试点,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制造业“智改数转”卓越工程师及青年科技人才。

通过一系列举措,徐州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启动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获批省级智能制造工厂和车间56家、星级上云企业719家。今年,徐州将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行动,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让技术赋能与产教融合双向奔赴

梁梦雨

从“机器换人”到“人机协同”,徐州的工业转型实践揭示了一个命题:技术革命的本质不是取代人,而是重塑人的价值创造方式。这座老工业基地通过“智改数转”推动技术、教育与产业协同变革,为破解工业人才结构性矛盾探索出了可行路径。

在江苏威拉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智能产线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当工人利用AI助手优化工艺时,技术并非是人的替代者,而是助力人才能力跃迁的“加速器”。可见,技术赋能的核心在于提升人的创新效能,而非压缩其生存空间。

徐州破解人才断层的关键在于重构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关系。中国矿业大学集萃学院“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徐州工程学院的校企双导师制,本质上都是将生产线引入课堂、让工程师走上讲台,使人才培养从纸上谈兵转向实战练兵。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院校通过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将课程与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形成了产业需求牵引教育供给,教育创新反哺产业升级的“飞轮效应”。

人机协同的终极目标不是机器主导,而是人才引领。多项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不仅助力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更推动“订单班”等创新项目落地,驱动技术红利从企业“盆景”演变为产业“风景”。

制造业的转型绝非简单的设备升级,而是一场人才、技术、制度协同进化的生态革命。唯有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才能让更多人在智能浪潮中迎风而上,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