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4

写好“五篇大文章”赋能高质量发展 徐州中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展现大行担当,在服务民生改善中传递金融温度,贷款集中投向市场需要、地方需要 徐州日报 | 2025-04-08 

本报记者 赵洋

将金融血脉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把创新基因与时代命题深度融合。2024年,中国银行徐州分行(以下简称“徐州中行”)获评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在徐金融机构第一等次。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徐州中行过去一年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激励其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过去一年,徐州中行以“五篇大文章”为锚,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展现大行担当,在服务民生改善中传递金融温度,用一组组跃动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谱写着新时代金融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该行各项贷款余额1044.61亿元,较年初新增145.86亿元,集中投向市场需要、地方需要。

精准施策

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

金融与地方经济,如同根系与大树。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徐州中行通过优化信贷资源配置,重点支持了徐州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为地方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2024年,该行各项贷款余额1044.61亿元,较年初新增145.86亿元,增幅16.23%,实现稳步增长。

金融力量的深度参与,不仅体现在数字和规模增长上,更呈现于服务和产品的创新突破上。在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方面,徐州中行根据央行房地产金融政策调整,优化房贷业务流程,降低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并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通过满足居民合理的住房信贷需求以及支持保障性住房开发,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在执行货币信贷政策过程中,该行始终高度重视风险防控工作,完善风险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的信用风险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置潜在风险隐患。截至2024年末,不良余额5.89亿元,不良率0.56%,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

在央行引导融资成本下行的政策下,该行积极行动,通过优化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合理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切实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2024年末,该行人民币贷款收益率3.57%,较年初下降42.16个基点,其中人民币公司贷款收益率3.55%,较年初下降24.40个基点,人民币个人贷款收益率3.60%,较年初下降64.58个基点。特别是对于普惠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实体行业,给予了更大的利率优惠力度,有效减轻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增强了企业的经营活力。

作为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徐州近年来外贸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146亿元,新增外贸企业600家,服务贸易额增长28%,中欧班列货值增长52.6%,落地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5个。

为支持地方外贸,徐州中行创新供应链金融,开拓了线上融资新渠道,成功实现资金投放,为链主企业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的金融服务,并为企业拓展海外订单提供出口订单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实体经济稳步前行。

近年来,徐州积极打造双向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力稳外贸稳外资,建设江苏东西双向开放门户;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全面打造“水运徐州”,争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徐州中行也积极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特色金融服务,为中欧班列徐州公司提供铁路单证创新融资,为当地跨境支付提供有力支撑。

从生产车间到全球市场,从重大项目到小微个体,徐州中行正以脚踏实地的金融服务和扎根实体、服务民生的坚守,让金融力量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聚焦“五篇大文章”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科技创新浪潮奔涌,绿色转型势在必行,普惠小微亟待润泽……面对实体经济多元需求,徐州中行作为扎根徐州四十四载的国有大行,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紧扣“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五篇大文章,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中彰显大行担当。

为赋能新质生产力,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升级,在科技金融方面,徐州中行完善功能布局成立科技金融双创中心,由公司、普惠部门“双中心”双轮驱动,建立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网点靶向发力,对“1650”产业链、“343”创新产业集群、省市重点项目清单中科技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带动徐州中行科技金融余额较年初提升34.25亿元。

2024年末,该行科技金融授信余额101.64亿元,较年初增长34.09亿元,增速50.47%,余额占总资产比重15.51%,提升2.58个百分点,服务客户505户,较年初增长81户。同时,加大数字化赋能科技发展。在1650产业体链模型的基础上,该行开发并积极运用智客平台“苏创积分加速器”、科技金融“前端营销额度”模型、萤火虫“创新积分模型”等大数据分析工具,还依托“数智普惠”移动助手形成“四新行动”白名单客户、预授信额度和利率模型。

2024年10月,徐州中行与市科技局积极联动,合作推出“徐科中银贷”产品。自产品推出以来,该行依托“徐科中银贷”,投放科技企业贷款客户数达113户,累计投放金额6.12亿元。

泉山经济开发区内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了采购更多原材料,需要更多的周转资金,咨询多家银行后,均因抵押物不足无法贷款。徐州中行了解情况后,制定了“徐科中银贷”专属金融服务方案,为企业提供了600万元的信用授信。仅用短短3个工作日时间就发放了贷款,且利率只有2.5%,有效缓解了这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压力。

聚焦低碳转型,徐州中行深化绿色金融布局。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传统制造业绿色升级、能源体系绿色转型等方面加大信贷投入,带动绿色信贷余额较年初提升75.47亿元。2024年末,该行绿贷余额突破230亿元,全年新增超75亿元,增速48.4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9.13个百分点。其中,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领域,当年三大领域余额贡献度及增量贡献度名列前茅。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制约其发展。为了让企业经营好“小生意”,百姓过好“小日子”,徐州中行聚焦重点客群、重点产品,建立稳定的普惠获客渠道,持续创新完善金融支持方式,发挥产品优势,2024年普惠新增48.02亿元。

同时,深化银政合作关系,主动融入政府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政府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徐州市科技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并成立“双创中心”,确定了双方“1个创新、10亿金额”的阶段目标;还以苏岗贷、苏质贷等重点产品为合作媒介,联合徐州市商务局、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开展“促消费、助兴贸、兴小微‘诚信兴商’银企对接徐州站”活动,拓宽合作领域,助力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过去一年,该行贷款利率持续降低,达到历史最低水平3.26%。持续加强收费管理,进一步加大费用减免范围,从严从实执行小微企业费用减免政策,免除小微企业授信购买保险条件。同时,该行主动承担小微企业各类型质押登记费用、押品财产保险等费用,做实减费让利。

当前,养老金融需求日益增长,为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徐州中行强化养老产业相关行业研究及分类画像,创新信贷产品与业务模式,秉承长周期理念匹配养老信贷产品,重点关注客户经营的可持续性及第一还款来源的稳定性,兼顾业务成长和信贷资产安全。

2024年,该行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经过多次攻坚,凭借高质量的服务获得养老产业客户86户,较上年新增8户;养老产业客户授信194万元,实现养老授信突破;年金账户较上年新增3701户,年金受托量较上年新增217万元,并实现“中银恒久2号”年金产品全省首发。

随着一些“现象级”的AI产品火爆市场,徐州中行敏捷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积极推动业务、数据和科技的深度融合。2024年,该行聚焦核心业务和核心客群,围绕客户体验、员工体验、生产要素效能和高质量服务能力的提升,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打造徐州中行特色业务场景。打造数字金融新基建,完成10个徐州中行特色应用系统信创改造,改造量超50%,信创终端累计发放320余台。此外,数字金融扩面深耕,公司“1650”产业链项目实现10.54万户链上企业数据入库,授信余额366.93亿元。

数字化转型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目前该行各类数字新军人才超百人,以战代训锻炼新军人才队伍,全年参加各类数字化项目12个。为某上市企业打造的“融票平台对接项目”与“普惠交互式报表统计系统”更是获评徐州中行数字金融优秀核心工程。

提振消费再“加码”

激发市场新活力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徐州中行以政策为指引,在房贷利率下调、消费场景创新等方面积极作为,助力消费升级。

在住房贷款方面,2024 年徐州中行房贷累计投放超32 亿元,投放份额达25%左右。该行与公积金中心联合发布公积金联名卡,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增值服务,推出惠企公积金,对新创业人员提升贷款支持。

为做好金融促消费工作,在市商务局的支持下,徐州中行在苏宁广场组织开展淮海新消费暨四季消费启动仪式,依托苏新贷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触达客户,实现消费贷批量获客、活客。2024年,该行消费贷累计投放超23亿元。

从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到聚焦“五篇大文章”创新服务,再到赋能消费升级,中国银行徐州分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有大行的担当。站在新的起点上,徐州中行将继续锚定“五篇大文章”,以更精准的服务对接国家战略,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地方发展,为徐州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谱写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的壮丽篇章。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