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四年大学时光,我们将自己深深地融入了徐州,学习感悟着汉风楚韵,也在关心着怎么吃、吃什么。徐州五省通衢,文化底蕴深厚,其中饮食文化也是了得。于是,当旅游热潮来临,许多慕名来徐的游客,居然是为了一品这里的美食。
要问外地游客,对徐州的美食印象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美食游览规划,他们一定会说,徐州美食多啊,我早上喝饣它汤,喝辣汤,喝面筋汤,再配上水煎包;中午吃地锅鸡,喝米线,喝羊肉汤,吃把子肉;下午吃夹着猪头肉的火烧;晚上再来一顿必不可少的烧烤……
若问我记忆中的徐州味道是什么?就像前面说的——徐州美食多啊。要说地锅鸡,它鸡肉鲜美,汤汁浓郁。一半贴在锅边,一半贴在菜上的“喝饼子”,外面饱蘸着汤汁,一口下去鲜香无比。没用酵母发过的死面饼,很有嚼劲,薄薄的,却比鸡肉还要够味。要说米线,酱香米线必须要拥有姓名。浓郁的汤汁,细白滑嫩的米线,配上特制的肉酱,再来点榨菜和辣椒油,别有一番风味,让人吃了还想再来一碗。在徐州,大家一般不说吃米线,只说喝米线。“喝”字既体现了徐州人的豪迈,也说明了徐州的米线只有配着汤一起入口,这吃法才算得上正宗……
一旦离开徐州,我最想念的还是那一口烙馍。烙馍可是妥妥的徐州特色,据传烙馍是在楚汉相争时,徐州老百姓为了能让纪律严明的刘邦军队吃上饱饭发明出来的。既如此,这烙馍看似普通却又饱含了百姓的温情。
烙馍看似薄薄一张单饼,做起来却不容易。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个人擀,一个人烙,同时还要注意着火候。
首先是和面,和好后醒半个小时左右,不需要发面。然后将面团分成小剂子,揉圆,尽量大小均匀一点。为防止擀制的时候太黏,擀时要注意撒些面粉,且擀得越薄越好。擀成鏊子一般大小后,再用擀面杖挑起来,往鏊子上一摊。
烧鏊子也有一定的讲究,温度太低,烙出来的馍会很干。试鏊子的温度:将手悬于鏊子之上,感觉到热气蒸腾的时候温度就可以了。用竹劈挑着面饼正反几下就可以出锅了,全部烙好后,一定要记得用笼布盖上保温,不然随着热气的散失馍也会变干。新出锅热乎的馍就是直接吃也很香,满满的烟火气和家的味道。我总觉得“烙馍可卷万物”,卷上白糖,卷上芝麻盐,卷上爽口的小菜,甚至可以卷上地锅鸡,卷上烧烤,都一点也不违和。但我心中的绝佳搭配一定是烙馍卷馓子。刚出锅的烙馍,卷上一撮馓子,饼是软和筋道的,馓子是油香酥脆的,咬上一口别提多满足了。
烙烙馍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外地的朋友可以自己试着做做,做不成也没关系,泉山区的一群大姐办起了“烙馍公司”,在不久的将来,“茶棚烙馍”就可以快递到外地朋友们的手中了。
在徐州,众多的美食让人流连忘返。临走前,还可以带些小儿酥糖、条酥、蜜三刀、羊角蜜、江米条、桂花酥糖、麻片之类的小吃回去。小儿酥糖真是徐州人从小吃到大的美食,它酥多糖少,入口甜而不腻,非常值得一试。
这便是我心中的徐州味道。美丽的徐州能让人们大饱眼福,也更能让人们大饱口福。四年时光荏苒,每一位在徐高校学子都会将徐州味道深深地刻在心间,那是我们第二故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