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文/本报记者 孙亚妮
图/本报记者 陈艳
近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公布2025—2026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名单的通知》,我市共有8个社区(村)入选,分别是:沛县大屯街道颐园社区、贾汪区青山泉镇房上村、丰县中阳里街道汇丰社区、泉山区七里沟街道七里沟社区、鼓楼区丰财街道下淀社区、云龙区翠屏山街道云和社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庙街道华美社区、贾汪区紫庄镇岐山村。
截至2024年年末,徐州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224.3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87%。作为老龄人口大市,近年来,我市持续探索老龄工作新路径,不断丰富服务的内涵与形式。此次入选的示范性社区(村),各有亮点、各具特色,勾勒出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暖心图景。
体系化建设
让老龄服务更有温度
完善的老龄服务体系,是社区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沛县大屯街道颐园社区作为典型的“矿区型”老龄社区,居民中九成以上为煤电公司职工及家属,60岁以上老年人近四成。
面对重度老龄化的挑战,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了“1+4+N”老龄服务体系——一个党群服务中心、四大核心阵地(老年活动中心、健身中心、老年食堂、购物中心)和多个网格服务点,形成了体系化的服务网络。
“俺老两口就希望买东西方便些、吃饭省心些,社区工作人员为了征求意见来了俺家好几趟,现在,购物中心、活动中心、老年食堂一应俱全。”83岁的居民刘大爷笑着说。
如今,颐园社区运营的老年食堂日均供餐量超过1100份,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书画、理疗、棋牌等多功能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了“精神食粮”;引入的老年购物中心,涵盖生鲜、日用品、维修等便民业态;社区还建立了老年志愿服务队,与医院、学校、企业共建联动,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融合发展。
从“煤电家属区”到“幸福颐园”,社区用完善的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体系化、综合型的老龄服务路径,让老年人在熟悉的街坊间,感受到“夕阳无限好”的温暖与尊严。
医养结合
让健康守护触手可及
社区养老不只是生活照料,更要关注健康管理。在泉山区七里沟街道七里沟社区,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有病不怕,医生就在身边。”
这里的医养结合模式,为老年人搭建起了一张健康网。
依托辖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建立起健康巡诊、专家坐诊、绿色通道、免费体检等常态化服务机制;居家养老站点同步提供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的健康管理。
“我们在办公场所为老年人配备了老花镜、放大镜、轮椅等老年用品,并提供借用服务,除此之外,我们还组建了帮办代办小组,为老年人提供业务代办、生活用品代购等服务。”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一站式服务大厅”内,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睦邻客厅等功能区一应俱全,书画、合唱、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多彩,让老年人的生活不仅健康,更充满乐趣。
如今,七里沟社区的老年人既能科学养生、便捷就医,又能乐享精神文化生活。医养结合,让社区成为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守护者。
智慧助老
让数字生活不再遥远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让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成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要课题。
走进鼓楼区丰财街道下淀社区的长者食堂,除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有正在学习智能手机操作的老人们。这里的“智慧助老课堂”,成了许多老年人最期待的“第二课堂”。
下淀社区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5%,面对“数字鸿沟”带来的生活不便,社区创新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志愿者定期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与移动支付,并同步开展防诈骗知识宣传,帮助老年人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现在我会用手机挂号、查公交、看天气,生活方便多了。”76岁的王奶奶高兴地说。
社区负责人介绍,智慧化服务不仅让老年人的生活更便利,也让社区治理更高效。
从体系建设到医养融合,从精神关怀到智慧服务,不难看出,徐州的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正由“有服务”向“优服务”迈进。
近年来,我市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不断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需求,全力打造设施完善、服务贴心、环境适老的宜居社区。“我们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充分发挥老龄工作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更多社区达到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努力提升老年人在社区生活的幸福感。”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