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本报记者 周翔宇
“师傅,多少钱?”
“拧螺丝这种小问题,不用给钱了 。”马云生一边把修好的伞递给客户一边说道。此时的故黄河畔正飘着秋雨,路上行人撑着伞匆匆走过。
马云生的马记修伞店开在黄楼公园南边,离五省通衢牌坊隔着一条马路,木质门头在岁月的洗礼下已略显褪色,但在老街坊眼中,这却是一个充满希望与信赖的标志。
这家修伞店开了40多年,今年62岁的马云生靠着自己的手艺,在日复一日的勤恳里,把一柄柄坏伞修好,也把藏在伞里的那些回忆,稳稳留住。
一把坏雨伞,修补了半生
马记修伞店由马云生的父亲开设,马云生跟哥哥先后在这里学会了修伞。后来修伞店传给马云生的哥哥,马云生则凭着这份手艺,进入了一家伞厂工作,之后虽然外出闯荡当了多年司机,但始终没放下修伞的手艺。
三年前,马云生的哥哥因为年纪大从修伞店“退休”。马云生正式接过了这家店,成了马记修伞店的第三任店长。
店里的工具还是父亲和哥哥用过的那些老物件,大大小小的螺丝刀、不同型号的伞骨、一卷卷的线和布。
马云生告诉记者,来修伞的顾客里,老年人占八成,年轻人占两成,每位来修伞的人,都有不同的情结,有的是勤俭节约,有的是为了雨伞的纪念价值。无论是何种缘由,马云生都会尽力帮他们修好,让老手艺发挥光和热,方便大家。
老人们来修伞,常常是用了十年以上的旧伞。前阵子,有位70多岁的老主顾,带着三把伞来修理,她表示,现在一把新的折叠伞也就二三十元,虽然价格便宜,但节俭最重要,能修好的雨伞一样能遮阳挡雨。更何况这些伞陪他们一家走过很多风雨,舍不得扔。
在马记修伞店,修一把伞快则几分钟,慢则半小时,修伞看似很简单,但拆、装、缝可都是技术活,必须得用心。每一把送到马云生手里的伞,他都会仔细地检查每一处破损,分析问题的根源,然后找到合适的修复方案。有些老年人常拿来的旧折叠伞,现在市面上几乎不生产了,有些零件不好找,马云生就得翻遍店里的工具箱,甚至自己动手改造零件,才能尽力把伞修好。
在修伞时,他总是格外小心,尽量保留伞上原来的痕迹,因为他知道,拿来修的伞,不是单纯的雨具,附着在伞上的回忆很珍贵。
化身小驿站,满满烟火气
马记修伞店店面不大,但充满了烟火气,在这里,修伞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时候,这里其实像一个小驿站。
马云生为人豁达随和,附近的老街坊经常来店里闲坐。张大爷住在附近,家里有六把伞,从马云生的父亲、哥哥再到马云生自己,都修过张大爷家的伞。“每次遛弯路过这里,总想来瞅瞅。”在张大爷看来,马云生既是修伞的手艺人,更是老朋友。
能给顾客处成朋友,还在于经营上的随和,有时碰上简单的操作就不收钱,要换新的部件也只收取耗材成本费。“大家来找我,就是认可我的手艺。”马云生说。遇上手机没电的游客和外卖骑手,他也会爽快递上充电器:“搁这充吧,这还有凳子,可以歇会。”
近年来,徐州旅游热度的逐渐提升,作为彭城七里北端的重要节点,黄楼成了热门打卡点,马记修伞店就开在黄楼公园旁边,有不少游客常会进店问路、打听,热心的马云生就会化身义务导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着黄楼的变化。
如今,一天到晚,小店总是热热闹闹的,伞骨转动的细微声响里,不时掺着笑语,成了故黄河畔一抹温暖的风景。
行业会老去,热爱不会变
马云生介绍,店铺虽小,但不缺客户。“老顾客总是会帮着介绍新客户。”还有一些热心的年轻人帮他拍视频,上传到网上做宣传。
“感谢马师傅总能修好我的伞,对大家来说,买一把伞,可能更简单。但是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把雨伞,更承载着一段大学时期的特殊记忆。”在小红书上,一个推荐马记修伞店的帖子引来300多人点赞。
马云生也坦言,现在生意已不如往昔,“现在的人伞坏了多半就扔了,而且各种单位、活动都送伞。”虽然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在伞坏时购买新的,但他依然珍视这个行业。谈及修伞这一日渐式微的行业,马云生显得颇为豁达:“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潮流,我们不必强求年轻人去接替上一辈的职业。倘若时代真的不再需要,那就让它自然消亡,让这门手艺带着尊严和体面离开。”
择一行,终一生。“只要自己身体条件允许,就会一直接着干下去,发挥余热为大家做点事。”在马云生看来,修伞并非简单的修补,更多承载的是人们对生活的记忆与情感。记者看到,马云生安静地坐在店门口摆弄着手上的雨伞,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在他眼里都不及手中一把雨伞所撑起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