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07月13日
语音

高温天头晕乏力未必是中暑

专家教您识别“高温病”暗藏的危机

本报记者 晏飞 实习生 詹益超

七月暑热难耐,徐州气象台已连续多日发布高温预警。医院急诊室成为这场“烤”验的前沿阵地——有人因烈日下活动突然晕厥,有人却在清凉的空调房中突感胸痛窒息。前者常指向中暑,后者则可能是心脑血管意外在悄然发难。

环境与体征

是破译身体密码的钥匙

“发病环境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徐州仁慈医院急诊科主任郭文峰强调。中暑必然存在明确的高温暴露史,如烈日下劳作、密闭车厢内滞留。而心脑血管急症的发生场景则宽泛得多,空调房内静坐、晨起锻炼时都可能突发。

前几日,徐州仁慈医院急诊科接诊一位在公园晨练时倒下的老人,家属最初笃定是中暑。“但仔细询问发现,老人当时是在树荫下打太极拳,环境并不酷热。一查体征,皮肤没有中暑特有的灼热潮红,反而苍白湿冷且体温正常,心跳不规则,这些都是心源性晕厥的强烈信号。”

郭文峰指出,老年人需警惕的“陷阱”包括头晕、恶心、乏力。“中暑者昏迷前多有烦躁不安,苏醒后对高温环境记忆清晰;而心脑血管问题导致的意识丧失常是突发且沉默的,醒来可能伴随一侧肢体无力或口齿不清。”

病史是老年群体的

风险导航图

“同样的症状,发生在不同基础情况的老人身上,危险系数截然不同。”徐州市中医院心内科三病区主任、主任中医师刘敏提醒:“一位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病史的老人在相对凉爽的环境中出现头晕、胸闷、乏力,首先要考虑的是心梗而非中暑。”

刘敏剖析了两者核心差异的生理根源:中暑的头晕源于体温调节崩溃引发的脑供血不足,而心脑血管问题则源于血压的剧烈波动、血管的狭窄或堵塞。中暑的恶心呕吐多因高温下胃肠道血管扩张,心脑血管意外的呕吐则常由颅内缺血缺氧直接刺激呕吐中枢触发。

“对老年人而言,空调房里的一次‘不太舒服’,有时比烈日下的眩晕更凶险。”刘敏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老先生,在凉爽的室内看电视时突感恶心乏力,自认为“有点中暑”,仅喝了点水休息。结果症状持续加重,送医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错把心梗当‘中暑’,险些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健康防护

需智慧与行动并重

急诊科和心内科专家共同呼吁,当老人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行走不稳、一侧肢体突发麻木无力、胸闷如巨石压迫或心悸如脱缰野马等状况时,必须争分夺秒拨打120。这些症状无论诱因为何,都标志着病情已进入高危阶段。

高温下的健康防护,需智慧与行动并重。外出时,宽檐帽是必备护盾,随身携带的淡盐水能及时补充随汗液流失的电解质;居家时,空调不要把温度设置太低;锻炼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务必避开清晨6点至10点的“血压高峰风暴期”,选择傍晚更为稳妥。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