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飞
45岁的陈女士在体检报告上看到“胆囊强回声”的诊断后,翻遍网络资料,发现医学界对“保胆还是切胆”的争论持续了很久。直到走进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消化内科诊室,该科主任石丽红结合《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的解析,才让她看清这道选择题背后的医学逻辑。
不是所有结石都适合“温柔以待”
“保留有功能的胆囊,就像保留一座有价值的仓库。”石丽红比喻。并非所有胆囊结石都需要“连根拔起”,首先,通过B超或核磁确认胆囊形态基本正常,收缩功能良好;其次,非充满型结石且未引发胆囊壁明显增厚。
临床实践中,约30%的胆结石患者符合保胆指征。这类患者往往像陈女士一样,结石处于早期阶段,胆囊尚能正常储存和浓缩胆汁。若强行切除,可能导致胆汁无处可去而引发反流性胃炎,或因失去胆囊的“缓冲作用”而出现脂肪泻等问题。
用“内镜导航”实现无创取石
让陈女士眼前一亮的是消化内镜领域的“黑科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子镜技术,通过口腔插入仅铅笔粗细的十二指肠镜,经胃、十二指肠直达胆总管开口。在X线引导下,医生精准定位胆囊、胆囊管及胆总管结石,用网篮将其取出,甚至可以切掉胆囊息肉,整个过程无需开腹,体表不留任何疤痕。
石丽红介绍,相较于传统腹腔镜外科手术,经自然腔道保胆取石对合并胆囊、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可一次性解决双重问题;对年老体弱或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更显友好;术后24小时即可进食,两天即可出院。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消化内科团队近年完成了千余例ERCP保胆手术,数据显示,术后5年结石复发率控制在个位数以内,远低于单纯药物排石。
科学保胆:在创新与谨慎间寻找平衡
石丽红强调,ERCP延续保胆取石虽具无创优势,却对医生技术和设备条件要求极高。操作中可能面临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胰腺炎等并发症风险,需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团队保驾护航。更关键的是,该技术主要适用于胆总管结石或胆囊结石合并胆管问题有保胆意愿的朋友。
“保胆不是一劳永逸的承诺,而是动态评估的过程。”石丽红指出,术后需通过饮食调控(低脂低胆固醇)、规律作息和定期超声复查构建“三道防线”。对于保胆术后患者,医院会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术后3个月评估胆囊功能,6个月复查结石情况,之后每年进行健康管理。
解读专家 石丽红
徐矿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熟练掌握消化内镜操作,率先开展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及胃结石钬激光治疗、内镜下胃肠息肉、黏膜下肿瘤及早癌微创治疗术(ESD及EMR)。擅长各种消化道支架治疗、长小肠疾病的诊治,在消化系统疑难病及危重病例处理抢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