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飞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高血压患者的身体也面临着炙热“烤”验。中医认为,心脏如同天上的太阳,与夏季的阳气相通。夏季心火旺盛、气血外浮,血压易出现波动。暑热还容易与湿气结合,形成“暑湿”之邪,进一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加重血压的不稳定。
徐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中医师刘敏告诉记者:“夏季高血压的管理需顺应天时,调和阴阳平衡。很多患者误以为夏季血压自然下降便放松警惕,实则此时若调治不当,病情反而容易反复。”因此,科学调养,保持血压平稳,是高血压患者夏季养生的重中之重。
暑热高涨,心肝火旺
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其发病与肝、肾、心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素问》有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揭示了肝脏在高血压发病中的核心地位。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夏季暑气当令,暑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易耗散津气,致心气亏虚、头晕胸闷乏力;暑易挟湿、阻滞气机,导致身重脘痞、胸闷呕恶。若加之贪凉饮冷、长时间吹空调,易使寒邪入侵,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血压波动。
在此阶段,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失眠、烦躁易怒等症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所以夏季高血压的波动,与‘火’‘湿’交织有关,需从清热祛湿、平肝潜阳入手。”刘敏说。
夏季人体阳气外发、腠理疏松,是调整脏腑功能、稳定血压的良好时机。通过辨证施治,运用经典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祛湿)、传统运动疗法(如太极、八段锦调和气血)、针刺疗法(如太冲穴、阳陵泉穴疏肝理气)等综合手段,可有效改善高血压症状,减少西药依赖,降低靶器官损害风险。
中医妙招来降压
刘敏表示,治疗高血压除服用药物,传统运动疗法如太极、八段锦、气功、瑜伽等既有即刻降压作用,也有远期降压疗效。
针刺疗法不仅可改善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而且能平稳降压,减少并发症及靶器官损害。突发头昏头晕的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针刺或者按摩太冲穴(位于人体足背侧,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也可以联合行间穴(在足背侧,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平降肝火、疏肝解郁,加强降压疗效。
气候炎热,高血压患者常见情绪急躁易怒,或情绪低落抑郁、抑郁不欢、沉默寡言进而引发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此时可取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进行降压止痛治疗。针对痰湿重的高血压患者,可取足三里(全身强壮要穴)、丰隆(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以加强降压疗效。
本期专家 刘敏
徐州市中医院心内科三病区主任、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江苏省第三批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江苏省中医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高血压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攻心脏起搏器、ICD、CRTD植入,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等疾病,尤其擅长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中医药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