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1

在徐州,银发人群怎样选择旅游? 不同年龄老年人眼中的 “诗和远方” 彭城晚报 | 2025-06-22 

文/图 本报记者 周翔宇

如今,旅游正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解锁精彩晚年的重要方式。

在云龙湖畔的草地上,在回龙窝的长廊间,徐州的银发族们总爱聊起“去哪儿玩”的话题。从“看遍山河”到“深度体验”,从“性价比优先”到“情绪价值至上”,在徐州,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正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对“退休后旅行”的理解。

70 后:细节控注重旅行体验

大部分70后刚卸下工作担子,对他们而言,旅行是“前半生忙碌”的补偿,更是“后半生生活”的开篇。

退休教师王菡最近正在为3个旅游行程纠结选择,她研究了徐州某家旅行社针对贵州、湖南、江西三个省份的小规模旅行团,从专车接送的路线规划到行程设计,再到每日三餐的菜品安排,她都逐一对比,对服务细节的执着堪比 “旅行体验官”。

“在我看来,出去玩就一定要玩得舒心,最好自己在选定旅行团后就不用动脑了,只管玩就行。” 王菡偏向选择3-6人的小规模旅行团,她认为这种团定制化程度高,能契合个人需求,且因人数少,导游和工作人员更方便照顾游客。

“上个月去北京爬长城,导游给我们准备了印有长城图案的遮阳帽,又凉快又好看。” 王菡打开手机相册,展示着旅行团在八达岭长城北四楼拍摄的合影,“发帽子的时候,导游还在给我们讲长城历史,这种把历史讲解、实景体验和文创纪念结合起来的设计,比单纯打卡更有记忆点。”

作为老年人中的“年轻人”,70后对“深度”的追求不止于服务。热爱在徐州本地及周边游玩的赵贵琴,前些日子在户部山参加了一场香包制作的非遗体验课。

“参加之后我发现,现在很多手工体验都是‘半成品加工’,基本就是填充些香料,然后缝一缝,我和朋友们更想从选布料、打版开始学起。” 这类“沉浸式文化探索”,恰是退休后他们的心之所向——闲暇充裕,得以慢下来,沉浸式体悟文化。

60 后:注重性价比与情绪价值的平衡

漫步在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63岁的摄影爱好者陈智康正用相机捕捉青石板路上的光影,背包里永远装着便携三脚架和闪光灯的他,旅行足迹已遍布全国 7个省份。

“我现在选团,先看有没有适合拍照的‘出片点’,如果能拍到很多好看照片,就值得去。” 每次旅行时拍下的风景照,是陈智康眼中最好的纪念。

与70后不同,60后更擅长在“性价比”与“体验感” 间寻找平衡。在文庙街区经营一家餐饮店的郑女士,每次旅行都会提前一周研究攻略:“选好目的地之后,我会对比多家旅行社的价格,再查导游的带团评价,有时候还会在小红书发帖子询问,看年轻人有没有什么‘避坑指南’或者好建议。”

去年她带着87岁的母亲去扬州,特别选择了“慢旅行”产品——每天只安排一个主要景点,午休时间延长至3个小时,充裕的行程让母亲全程保持着良好状态。

对他们而言,旅行的意义早已超越 “打卡”。在徐州博物馆,记者遇见一位银发游客,她特意雇了讲解员,遇感兴趣的文物便随时请教。

“我爱逛博物馆,能学不少知识。来前做了攻略,把最想了解的文物记下来,就等着深入问呢。” 她笑着说,退休后有闲了,就爱“带着问题旅行”,让旅途有所收获。

50 后:贯穿岁月的 “远方情结”

“都有空吗?下个月。”

“我可以,张姐呢?”

“我也没问题,孙子正好前几天高考结束了,可以安心出门。”

在彭祖园,记者见到几位老人正在聊天。了解后得知,她们都住在附近,经常来公园散步,有时会约着报旅行团外出游玩。

“我们三个人以前是同事,上班的时候就爱一起逛,那时候没时间出去玩,就一起看旅行杂志、地理杂志。”74岁的范晴笑着说道,“现在有的是时间,身体还健康,得多出远门,看看年轻时候没机会看的远方。” 这几年,她和两位老姐妹保持着每年6次的出游频率,5月份刚完成湖南之旅。

对于50后来说,因年轻时候工作较为辛苦,旅行是对远方的热烈向往,更是对抗衰老的一种信念。岁月也让他们对旅行有了新的考量。

住在泉山区的王大爷和老伴,每次报名旅行团前都会仔细阅读服务条款:“我们这个年纪,最看重的是‘放心’——司机有没有山路经验,景区有没有无障碍通道,这些比景色本身更重要。毕竟,想走远,得先玩得舒服。”

这种需求,让徐州部分旅行社推出了“高龄友好型”产品:配备随团医生及便携轮椅、准备老年人常用药物、安排电梯房住宿、避免高强度徒步路线、搭配清淡饮食……

从70后的“细节至上”,到60后的 “性价比与体验感并重”,再到50后的 “远方情结”,徐州老年人旅游的代际差异,本质上是不同时代价值观的投射。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都向往着属于自己的 “诗和远方”。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