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跨越3700公里,车子缓缓驶入天山腹地。清晨,雪山的轮廓在冷冽的空气中逐渐清晰,像巨人般沉默矗立——这是我参与江苏省对口援疆项目时,首次踏入这片广袤土地所感受到的震撼。临行前,带着徐州和邳州残联的嘱托,我怀揣着康复技术和对援疆工作的热情,来到新疆奎屯。车子颠簸在石子路上,远处的雪山沉默而威严,仿佛在提醒我此行的使命——“去帮助那些需要关怀的人”。
初入当地人家,每敲开一扇门,都像翻开一本沉甸甸的书。在祖力家中,我见到五岁的“星星的孩子”阿克江。他独自蜷缩在墙角,缄默不语,从未开口唤过“阿帕”“达达”,只顾重复摆弄几块小木头玩具,仿佛周围的世界全然凝滞。父母眉头紧锁,眼中满是无奈和担忧。
为了打开儿子沉默的世界,祖力夫妇早已变卖家中所有财物,债务压弯了祖力的腰,也黯淡了他眼中曾有过的光。我蹲在阿克江身边,学着他摆弄积木。他突然停下动作,抬头看了我一眼,眼神中闪过一丝光亮,又害羞地低下头,却把一块积木轻轻推到我面前。这细微的靠近,恰如春日融冰的微暖。从那时起,我不再满足于一次性的登门帮扶,暗下决心:要用带来的先进技术去帮助完善当地的康复中心,让他们不用再奔波求医。
之后的日子里,我与当地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并肩奋斗。重新规划科室布局,在人员有限的条件下寻找最优解。见我们人手紧张,孩子的家长们主动参与进来。在众人努力下,“奎屯明治康复中心”功能日渐完善。但我深知,再好的硬件也需专业软件驱动。于是,一场场培训在焕然一新的中心展开。从康复教师到孩子家长,我手把手教他们技术方法:观察孩子细微反应、设计个体化训练方案、掌握科学引导技巧……知识的涓流,正一点点浸润这片曾干涸的土壤,也点亮了教师们眼中热切的求知之光。
当康复中心以全新姿态亮相那天,祖力牵着阿克江站在门口,久久凝视崭新的教室。他的眼角悄悄地流淌出两行热泪——满眼都是触手可及的希望。阿克江开始在中心接受系统训练,老师的耐心如春风,渐化他心头冻土。几个月后的清晨,老师指着画片上的红苹果,阿克江竟微微翕动嘴唇,发出微弱却清晰的音节:“苹果。”听到这声呼唤,祖力悄悄背过身,用那双被生活磨出厚茧的手掌抹去流下的泪滴。
援疆结束那天,接我的车停在门口,祖力全家都在等候。阿克江的爷爷步履蹒跚地走上前,饱经风霜的手攥着个鼓鼓的布袋,不由分说塞进我怀里。袋口敞着,是满满的当地物产:油亮的巴旦木、琥珀色的杏干、圆润厚实的馕饼,朴素而沉实。
车子启动,我回望。老人一家仍站在门口。阿克江小小的身影忽然动了,挣脱母亲的手,踮脚伸臂,做了个简单的再见手势。那一刻,他仿佛正挣脱寒冬桎梏,向着澄澈蓝天奋力舒展。抱紧怀中温热的馈赠,暖意直抵心扉。这一路播下的种子,或许微小如尘,终究在这片土地上发出了嫩芽,也投下了纯净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