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瑾)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坐落于贾汪区徐州工业园区岗子社区内的元化祠被列为新发现。该庙宇供奉着神医华佗及其大弟子樊阿,因华佗字元化而得名。元化祠始建于宋朝,明朝时期达到鼎盛,现仅存三开间大殿和配殿,其硬山式石木结构显示出苏北鲁南古建筑的独特风格。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在徐州地区活动频繁,徐州对华佗的纪念庙宇众多,元化祠便是其中之一。在徐州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华佗死后,被曹操枭首示众,徒弟樊阿将首级运回师父长期生活的地方彭城,在南门外半里安葬,并刻石为碑,永为祭祀。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此前在徐州城乡遍访华祖庙的徐州文史专家于克南,依据历史记载和田野考察,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华佗与徐州的渊源。
于克南介绍,《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的“漆叶青黏散”药方时,标明“青黏生于丰、沛、彭城及朝歌”,可见华佗对徐州很熟悉。明代初期,徐州把华佗作为“徐州名医”上报朝廷,欲给他树碑立传、设立祠堂来昭彰他的德行,徐州现存最早的明正统《彭城志》记载“华佗为徐州人”。
“华佗首级葬于徐州,是正史记载的。”于克南以赵明奇主编《徐州古方志丛书》中的明正统《彭城志》为证明,“志书记载华佗墓在城南半里,旧志云佗沛人善医,因忤曹操旨见杀,首葬于此。”
于克南介绍,徐州的华祖庙或华佗庙众多,仅清同治《徐州府志》记载的就有11个,其中铜山在东南西北建了4个,可见徐州人民对华佗的感情之深。徐州市内曾有4座华祖庙,分别在第八中学、云龙山、堤北、陈山村。第八中学华祖庙遗留的一尊明代华佗铜像,如今被陈列在徐州市中医院门诊大厅中,传承着医者仁心的精神。
多年来,在对徐州城乡地毯式文物考察中,于克南发现了许多地方古方志没有统计的古迹,与华佗有关的古迹有贾汪区茱萸山的华佗殿、堤北的华祖庙等。此次贾汪区发现的元化祠,于克南早年也曾寻访过。
贾汪区有关部门对元化祠残存的三开间大殿和配殿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从现场可见其屋顶和门窗都是仿古新件,正门上方有“华祖殿”的竖匾,房屋下半部是整齐的石砌墙,扎实沉稳,院内散落着经过时光磨砺的石柱础、供桌。
据当地百姓回忆,历经千年风雨的元化祠先后在明、清两朝经过了重新修缮。徐州解放后,这里做过仓库,也办过村小学,最终荒废。2023年,岗子社区对元化祠进行了简单修缮,陆续发现石柱、莲花石柱基、石鼓、石碾、残碑及屋脊砖雕等建筑构件。
于克南表示,元化祠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反映承载建筑和民间习俗的重要文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图片由受访者 于克南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