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岁杪,诗人王嘉诜辞世。他的挚友王学渊回忆往昔对饮的日子,不胜悲恸,以诗悼之曰:“文章销歇风流尽,徐泗萧条一泣然。”百年前的徐州街市萧索,这位起衰振敝、绍往开来的才子,却以拗折崚嶒之笔、凄惋沉郁之语,抒写自己眼中那个时代的光与影。
王嘉诜(1861—1920),初名如曾,字少沂,改字劭宜,晚号蛰庵,清末民初铜山人。幼颖异,十岁能诗,十五岁补学官弟子,旋食廪饩。以同知衔分省试用通判。晚岁遭逢多故,伊郁善感,发为声歌。因学识广博,人品高峻,被赞“江北第一学者”。生平事迹收入《桐城派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9年5月版)。
问学云龙书院
位于云龙山西麓的云龙书院,起源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创建的徐州义学。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今名,后毁于兵燹。虽然旧书院仅存在不到两百年,却涵养出“以诗书为堂奥,以性命为丕基,以礼义为门路,以道德为藩篱”的书院精神,培养了丁泗吉、王学渊、祁世倬、韩志正、张从仁、张伯英、徐树铮、杨允升、张从仁等知名人物,而王嘉诜亦在其列。
据《王劭宜墓志铭》,王氏学业上的领路人主要有两位:一是刘庠,二是冯煦。这两个人,均曾执掌云龙书院。
刘庠(1824—1901),字慈民,号钝叟、写十三经老人,江西南丰人。他幼时随父刘良驹居京师,师从曾国藩,被许“博学不倦”。清咸丰元年(1851)举人,官内阁中书,充国史、方略两馆校对,后辞官归里,无意仕进。曾分别主持徐州云龙、海州敦善、清江崇实书院,先后38年。好考据、精义理,著有《俭德堂读书随笔》《说文谐声谱》《说文蒙求》《汉魏音补辑》《唐藩镇名氏年表》《后汉职官考》《后汉郡国职官表》等,主纂《徐州府志》。事见《清史列传》卷六九、《续碑传集》卷八一、《清儒学案》卷一三九等。
冯煦(1843—1927),字梦华,号蒿庵,晚自称蒿隐公,江苏金坛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十二年(1886)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阳知府、山西按察使、四川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冯氏于光绪十一年(1885)春来徐主讲云龙书院,在这里待了三年。辛亥革命后归隐不出。其少负江南才子之名,诗、词、骈文皆工,又治经学及天算,有“通儒”之称,慈禧曾赞其曰“江南老名士”。著有《蒙香室词》《蒿庵类稿》《蒿庵随笔》,辑有《宋六十一家词选》等,参与纂修《江南通志》。《清史稿》卷四四九有传。
刘庠的勤学笃行、冯煦的深厚学养,均对王嘉诜产生重要影响,也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使其在善学古人、转益多师的基础上,更能出入变化、自具面目。
崇尚节俭,潜心著述
王嘉诜的出身,据清同治本《徐州府志》、民国本《铜山县志》等记载,他的祖父王金栋,字满堂,原籍山西闻喜,因贸迁而迁家徐州,品行诚朴,被当地百姓称为质行长者。“性慷慨,好施予,尝捐输数千金以助军饷,邻里借贷无不遂,积券至巨,置高阁弗省”。
父王峦,字晴岚,“少负经世才,郁不获展”。援例得同知,以河工之绩被保举为候选知府。光绪年间,曾负责管理徐州的常平仓十余年,条理清晰,措施精密,大大缓解了民众疾苦。且“好施与,先后助振几千金”。
至嘉诜,“性至孝”。尽管家庭条件优渥,然崇尚节俭,衣则麻布,食多粗粝,人谓其“啬用而博施”,自言“布袜棕鞋漫自豪”,显然继承了正派清明的家风。
王氏喜好读书,“沉默寡言,日手一卷”,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丰盈。他潜心著述,“欲把文章托后生”。
据《江苏艺文志·徐州卷》《清人别集总目》《桐城派文集叙录》等记载,其著述主要有二:一是民国本《铜山县志》76卷。该书由余家谟主修,王家诜、祁世倬、王开孚等合纂,被誉为是“版本最好的一部铜山县志书”。二是《养真室集》9卷。这是一部诗文总集,包括《养真室诗存》3卷,收编年诗327首;《养真室文存》1卷,收文29篇;《养真室文乙编》1卷,收文9篇;《蛰庵词》1卷,收词51首;《诗后集》1卷,收诗43首;《文后集》1卷,收文12篇;《劫余词》1卷,收词6首。卷首有冯煦序文及作者自序,卷末附嘉诜妹王敬仪《秋绮轩遗诗》1首及署名冯煦的《王劭宜墓志铭》。
《车中吟》中的意难平
王嘉诜工骈散文,为文渊深雅洁,格高逸远,博丽潇洒,“不屑道唐以下只字”;词尚姜夔、王沂孙、张炎,清雅疏朗、清空峭拔又沉挚深郁,时人以为“有双白遗意”;诗宗李商隐,间学吴伟业、朱彝尊。他的诗词被收入多家选本,如《晚晴簃诗汇》选录其诗作六首,计《车中吟》《江行晚眺》《岁暮杂感》《寄刘朴生孝廉钟琳武昌》《东城晚眺》《泛舟勺湖因携馔具游文通寺》;《广箧中词》选录其词作三首,乃《琵琶仙·金陵吊李后主》《大酺》《燕归梁》;《民国五百家词钞》选录其词作两首,系《琵琶仙·金陵吊李后主》《大酺》。《徐州续诗征》选录其诗作最多,共19题35首。应该说,这些选本均具备审美眼光,所选作品代表了王氏各个维度的艺术风貌。
尤其是诗人经历过家国之变,沧桑之慨,忧愤之志,幽忧所感,悉发于诗。
试看其《车中吟》:黄犊上坂不得息,苍鹰啄泥长苦饥。秋原四顾惨白日,茫茫使我中心悲。我驱单车来,落拓走燕赵。市上今无击筑人,高歌呜咽谁同调?道逢乞食儿,脱剑赠之聊一笑。北风浩浩吹桑干,洪潦没辙行路难。村庐漂尽禾黍槁,嗷嗷鸿雁声嘶酸。谁家少年解行乐,金丸如雨弹黄雀。
这首乐府诗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身世飘蓬、山河破甑的乱世流离之感。起首用《饭牛歌》之典,暗喻自身处境。春秋时卫国人宁戚,家境贫寒却志向高远,日常以驾牛车艰辛度日,恨一身才学无人赏识。夜晚露宿城门外,他高唱《饭牛歌》以表达心曲,结果竟引起齐桓公的注意,最终拜相,成就一番事业。然而歌词中的“黄犊上坂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在这里却变作“黄犊上坂不得息”,显然是在感慨自己不会如宁戚那般幸运,志不得伸的悲剧已成定局。接着化用杜甫《秦州杂诗》“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一句,描绘途中困厄饥寒之相。子美与劭宜,一弃官入蜀,虽有冲天之志,奋飞无路;一“落拓走燕赵”,纵怀搏击之能,一饱难期。燕赵本为英雄讬足之地,然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而今环顾四周,秋原荒草,孑然独立,四顾茫然无际。那种湖海飘零、凄凉无助之感自心底油然而生。
本作还大量化用金遗民诗人元好问《解剑行》之诗意。在这孤单泥泞的道路上,只有咿呀的“单车”和“落拓”的诗人。“击筑”之人杳然,又能去哪里寻得高唱《饭牛歌》的同调呢?书生已老,厌听鞞鼓。雄心壮志消磨殆尽,所以一旦路遇泥中蹒跚而来的“乞食儿”,便毫无犹豫把自己“摩挲二十年”的佩剑相赠。过往的兼济天下之志,如同南柯一梦。耳边北风呼号,吹彻桑干河,也吹醒了梦中人。这凄然一笑,既是对往昔功名之念的决别,也是对未来究归何处的无限叹慨!
目下,洪水没过车辙,泥深难以前行。好不容易看到前面的村舍,可土墙坍塌,茅屋倾倒,田间的庄稼更难逃劫难。那天际掠过的鸿雁,没有带来家乡的讯息,而响彻穹宇的悲鸣,更引发出诗人天涯孤旅的悲慨,真是“一听嗷嗷一断肠”(清·周实《睹江北流民有感》)!这个时候,王氏大约也体会到元遗山“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金·元好问《岐阳三首》)的心境了吧。
结尾突然推出豪门少年以金丸“弹黄雀”之画面,似别有深意。这里暗用《西京杂记》“韩嫣好弹”的典故,通过“乞食儿”与“行乐”少年、“村庐漂尽”伤心地和“金丸如雨”行乐场的对举,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挚关切以及强烈的批判精神。而这种内心积郁的发抒,也凸显出一介书生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惆怅。
嘉诜门人王开孚谓其师曰:“运遘阳九,家国多难。生平萧瑟,同庾信之伤心;亲友凋残,有刘琨之积惨。故其文之情,于诗为变风,于辞为离骚,意蓄隐而愈深,味曲包而靡尽。”这首《车中吟》,风格苍凉,沉厚悱恻,乃其例也。赵韡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