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15

远远没有开始 都市晨报 | 2025-10-14 

陆星烨

清晨6点,闹钟准时响起。我起身穿上校服,熟练地系好扣子,调整肩带。这套动作早已成为肌肉记忆,精准得如同程序设定。有那么一瞬,我恍惚觉得自己像极了游戏里按固定路线行走的NPC,每天6点半准时穿过石桥,连斗笠扬起的弧度都分毫不差。

这个念头让我怔住:是谁设定了这一切?那段时间,我沉迷于一款模拟游戏。游戏中的角色各有其固定轨迹:酒馆老板总在8:17擦第三次杯子,邮差准点在14:21投递信件。他们从不知疲倦,也从不质疑。我曾觉得他们可笑,直到某天突然惊觉:我与他们,何其相似。

粉笔灰簌簌飘落,窗外蝉鸣聒噪。数学课上,我翻开《函数图像》课本,一种前所未有的荒诞感突然袭来:我是否也在重复着一个被写好的剧本?晨读默写、午休刷题、晚自习整理错题,甚至连课间发呆的时长,都与前一日完全吻合。月考成绩单上起伏的数字,让我想起游戏里NPC头顶不断刷新的任务进度条。父母的期望、老师的安排、同伴的竞争……这些是否都是一串串隐形代码,将我驯化成高度配合的系统执行者?

某个午后,我机械地抄写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却对窗外那朵正在舒展的流云视而不见。笔尖突然停顿——我是在丧失发现的能力,还是已经习惯了忽视?

转机发生在一个雨后的黄昏。骤雨初歇,夕阳突然破云而出,一束金光穿过窗棂,恰好落在我摊开的笔记本上。我下意识抬头,看见被雨水洗净的天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通透。那一刻,我突然怔住:这惊艳的画面,不在任何设定之中。

想起《悉达多》中的箴言:“书写虽好,思考更佳;聪敏虽好,忍耐更佳。”我们总是急于书写完美答案、追求聪明解法,却忘记了在生活最平凡的细节中,让思考静静发酵的价值。我轻轻合上笔记本,仿佛听见内心某个沉睡的声音正在苏醒。第一次意识到:人生的精彩篇章,或许正是从质疑和偏离“既定路线”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

如今我依然早起,但会推开窗户迎接第一缕晨光;依然做题,但会在错题旁留下思考的痕迹;依然摘抄,但会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疑惑与感悟。我开始主动探讨课本外的哲学命题,在社团活动中尝试独立的策划。我不再是那个完美的“执行模型”,而是在既定轨道上生长出自我的追光者。终于明白,所谓“远没有开始”,不是因为一无所有,而是因为我们从未真正启程——去感受、去质疑,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完成多少预设任务,而在于某个觉醒的瞬间。当我们拒绝复制,勇敢偏离,生活就从“被编排的剧本”变成了“自我定义的创作”。人若沉溺于惯性,即便行走千里,也不过是在原地画圈;而一旦抬头迈步,哪怕只是一小步,便是突破的开始。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