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11

汴塘煎饼开直播,线上“卷”来全国订单 都市晨报 | 2025-10-14 

本报记者 彭家一

你心中的家乡味道是什么?在徐州,一张地道的煎饼俘获了许多市民与游客的心。近日,记者小彭邀请市民李梦瑶来到贾汪,开启了一场寻味之旅。

在贾汪区汴塘镇孟省村,汴塘煎饼坊网销运营负责人王志忠带领我们走进煎饼生产车间——与传统印象中的作坊截然不同,这里地面整洁,几位大姨正熟练地在鏊子前摊着煎饼。

只见她们一手推着面糊,一手匀速转动鏊子,紧接着迅速一揭一翻,一张透着麦香的汴塘煎饼便轻盈出锅。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过短短几十秒。

“这看着和咱们在家烙烙馍差不了多少,感觉挺简单的。”看完大姨们的操作,李梦瑶神情放松下来,语气里满是信心。“摊煎饼看着简单,里头的门道可不少哩!”正在摊煎饼的王元凤闻声抬头,接过话茬,“一张合格的汴塘煎饼,直径得达到70厘米,厚度还不能超过1毫米。”

“啊?这么严格?”我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下意识地用手比划着70厘米的大小。王元凤被我的反应逗乐了:“别光站着看,你们都来试试!”

在她的鼓励下,我在鏊子前坐下,努力回忆着刚才看到的动作。可一番手忙脚乱后,我摊出的煎饼早已“四分五裂”。另一边,李梦瑶虽然比我熟练些,却也没能烙出一张完整的煎饼。

亲身体验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摊煎饼这门手艺的难度,也更佩服大姨们的深厚功力。“汴塘煎饼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在当地十几个村庄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懂这门传统手艺。”王志忠介绍道,近年来,孟省村充分挖掘本村“石磨手工杂粮煎饼”的传统优势,以“标准化生产+电商+直播销售+线下销售” 为抓手,持续做大煎饼产业,让汴塘煎饼成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现在,汴塘煎饼坊已经带动全村32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 余元。2024年,煎饼坊总营收达到了70 万元。”王志忠补充道。

李梦瑶听得入神,低头看着手中的煎饼,忍不住追问:“王经理,咱们这煎饼是怎么一张张卖到全国去的呀?”王志忠笑着挥了挥手:“走,带你们去瞧瞧,汴塘煎饼是如何在线上‘卷’来全国订单的!”

跟着王志忠的脚步,我们来到隔壁的汴塘煎饼非遗体验馆。屋内,一面绿幕前,一张桌子、一部手机、几盏聚光灯,就组成了汴塘煎饼的乡村直播间。

“咱们现在就要上播吗?”李梦瑶看着这阵仗,下意识地往后缩了半步,小声跟我说。“别紧张,直播和摊煎饼一样,都是技术活。我先给你们培训几个要点。”王志忠笑着拿起一包煎饼,“首先得真诚——咱们的煎饼没加任何添加剂,保质期短,这点必须如实告诉大家。其次要会讲故事:这煎饼为啥好吃?因为它藏着咱徐州人的饮食智慧……”

在王志忠的鼓励下,我们坐到了主播位上。我开场时还有些生涩,李梦瑶却直接举起煎饼,一句朴实的“这煎饼,可好吃了”,反倒引得评论区点赞不断。受她鼓舞,我也渐渐放松下来,开始介绍煎饼的口感与背后的故事。看着后台不断跳动的订单数字,一股成就感从心底涌了上来。“以前鏊子支在村里,香味飘不出十里八乡;现在咱们把鏊子‘支’在互联网上,一张煎饼就能让天南地北的人尝到徐州的地道风味。”直播结束后,王志忠说。

走出汴塘煎饼非遗体验馆时,阳光洒在路面上,为这场寻味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小作坊到加工厂再到云端直播间,这张经由互联网飞向全国的汴塘煎饼,不仅卷起了地道的徐州风味,更“摊”开了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它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与就业机会,也让“汴塘”这个地名,伴着煎饼的麦香,深深印刻在了更广阔的天地里。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