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我就吃不胖
在邳州,若想寻一碗地道好吃的拉面,当地人定会推荐你去青年西路原运河酒厂位置的酒厂拉面。从 1993年开店至今,经过32年的沉淀积累,酒厂拉面的味道早已刻进许多人的记忆里。
邳州酒厂拉面的汤汁浓稠鲜香,面条爽滑Q弹,配上牛肉、辣椒、香醋与香菜,用筷子夹起一挑,大口送入嘴中——鲜、香、咸、辣交织,一口下去,满是满足。
有趣的是,酒厂拉面里没有酒,老板与运河酒厂也无太多关联;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只因店铺用了老运河酒厂的房子。
运河酒厂1948年正式建厂,1955年从官湖镇迁至运河镇青年西路南侧,是邳州老城举足轻重的企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运河酒厂效益最红火的时期。“当时酒厂周边围着十多家企业,像缫丝厂、油厂、棉麻公司等,那时候西区被称作邳州的工业基地,每天人来人往,格外热闹。”一位原酒厂老职工回忆道。
当年黄文江还是运河码头的拉车工人。1990年,他和爱人在酒厂门口摆起小摊,卖起了拉面。1993年,黄文江租下酒厂东北角的一间房,有了自己的店面,取名“酒厂黄家拉面”。那时,一碗拉面卖一块二,生意十分红火。2005年运河酒厂破产,随着厂房保留至今的,还有“酒厂黄家拉面”。
邳州人爱吃辣、偏爱重口味,为摸索出当地人中意的味道,黄文江反复研究琢磨。
“关键在汤料。底汤用熬好的牛肉汤做基础,再加入八角、花椒、桂皮等香料,得反复试验才能确定最适宜的配方。还有辣椒油的熬制,既要留住辣椒的香味,还得保证油色通红透亮……”黄文江介绍道。
除了钻研独特口味,做一碗好拉面,要拉出细长均匀的面条,同样需要反复练习。做拉面既需技巧,更需体力——从和面、揉面到拉面,每一个步骤都得铆足劲。“想让拉面更有筋道,和好的面要反复揉,把每一团面都揉开,揉出筋感才行。”黄文江说,为让面团更容易拉扯,揉面时要抹些大豆油,“油附着在面上,能让面团更柔滑;而且大豆油健康,还能增添面香,煮出来的面条也不会粘连。”这些都是他多年摸索出的门道。
这家店每天从凌晨4点半营业到傍晚6点半。黄文江和爱人每天凌晨1点多就起床,先煮牛肉;3点半左右,店里的其他员工陆续到岗忙碌。“为啥开门这么早?”黄文江解释道:“以前码头工人要早起上工,还有人要赶早路,当时周边没别的吃食,我早开门,他们就能填饱肚子了。”后来,大家都知道酒厂拉面开门早,要是早上没处吃早饭,去他家准能吃得饱饱的。
凭借独特味道,酒厂拉面吸引着一批又一批食客前来。黄文江算过一笔账:“平均每天要用200斤牛肉、近700斤面粉,能卖出1200碗左右的拉面。”
除了本地食客,酒厂拉面还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人。常有顾客专门从睢宁、新沂、徐州市区赶来,甚至还有临沂、泗阳、宿迁等外地食客驱车前往。
一年里,酒厂拉面会歇业3个月。“夏天约两个半月,冬天约半个月。”黄文江说,以前家里种着田,夏天要回家收麦,只能关店;冬天要备年货、走亲戚,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就会多歇几天。后来这渐渐成了习惯,“所以老顾客都知道,这段时间想吃拉面,得忍一忍。”他笑着说。
近年来,黄文江开始招收学徒,想让更多年轻有干劲的后辈传承这门手艺。前来学习的既有邳州本地人,也有宿迁、泗阳,以及安徽淮北、山东临沂等周边省市的学徒。“希望更多人知道酒厂拉面、爱上酒厂拉面,也能一直吃到酒厂拉面。”黄文江说。
目前,黄文江已成功注册“酒厂黄文江”商标;2021年4月,邳州老店的门头也正式更名为“酒厂黄文江牛肉拉面老店”。他坦言:“这么多年,大家认可我,不光是因为味道独特,更因为有品质保障。我不管买牛肉,还是买煮牛肉用的花椒等调料,都得选最新鲜、货源最好的。”
黄文江如今快70岁了,老店的生意基本交给子女们打理,他则负责监督,偶尔搭把手。“只要邳州人想吃我们黄家的拉面,我就一直干!要是哪天实在干不动了,就让儿子、闺女接着干。”他说。
分享你的“家乡味道”
为了让市民更直观地感受乡土风味,徐州报业传媒集团重磅推出“家乡味道”徐州农特产品征集推广行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打通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最后一公里”,让徐州好物走进千家万户。登录徐报集团自主创办的“彭橙GO”线上商城(扫描右侧二维码),更多好物一键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