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9

老小区住得越来越爽 黄山街道靠党建+小哥,把“忧居”变“舒服家” 都市晨报 | 2025-10-14 

本报记者 邓璇

在云龙区黄山街道,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楼下是热热闹闹的商圈,买份早餐、逛家超市都方便;可转身走进旁边的老旧小区,偶尔会碰到楼道灯不亮、路面有点坑洼的情况——“一步之遥,两种感受”,如何让老小区居民也能告别“闹心事”,住得舒心、安心,共享城市发展的好处,成了街道要破解的“民生考题”。

近些年,黄山街道党工委把老旧小区治理当成“给老百姓办实事”的头等事,凭着“绣花一样细”的功夫推进治理,让资源往社区沉、服务往居民靠,还琢磨出不少新办法,慢慢走出了一条 “党组织牵头、大家一起干”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党组织牵头,大家一起干

面对老小区治理的各种麻烦事,黄山街道靠党组织牵头搭架子,建了一套“一核多元”的协同治理机制——居民有需求,既能在社区网格群里说,也能在 “党群e家通”小程序上提,再通过“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精准解决问题。

为了及时摸清居民需求,街道搞了个 “立体感知网”:党员带头在网格里巡查,网格员定期上门,再加上线上平台随时接诉求,白天晚上小区各个角落的情况都能及时掌握。居民需要啥、有啥麻烦,都会记进 “需求数据库”,争取 “早发现、早琢磨、早解决”,不让小问题拖成大难题。

对那些难办的“硬骨头”,街道还找了“帮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帮忙监督,专业人士出主意,居民代表盯着进度,重点问题还会成立 “专班”,街道班子成员亲自抓。另外,街道还常开 “民生议事厅”,让居民和部门面对面聊,办完了反馈效果,不好再改进,形成“办事—反馈 —提升” 的循环,确保问题不 “悬着”。

靠着党组织的牵头作用,黄山街道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建起了责任清、效率高的治理体系,基层治理从“各干各的”变成“一起使劲”,真正实现了“小事在社区解决,难事到街道就有办法”。

为民办实事,日子更舒心

“楼道灯坏了,晚上回家得摸黑,不安全”“小区门口没道闸,外来车随便进,停车都难”……居民念叨的这些“小事”,其实都是关乎生活的“大事”。

黄山街道靠着“随时听、到处看”的需求收集机制,把大家反映最多的问题列成“优先清单”,让资源精准用在“刀刃”上。

志愿者们还专门搞了“敲门行动”,挨家挨户走访老旧小区,把居民的诉求一条条记下来,分成 “安全隐患”“物业管理”“环境卫生”“品质提升”四大类,这样后续解决问题就能“对号入座”,不盲目。

对着清单,街道整合了“民生微实事”工程、议政代表建议办理等资源,一个个解决:党员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凑成 “检修队”,把300多盏坏了的楼道灯修好了。像化粪池堵了、路面积水这些“老难题”,街道还会“吹哨”叫相关部门来帮忙,一起把问题解决。

为了不让整改“一阵风”,街道还找了“监督员”:人大代表和居民代表组成“质量监督小组”,从方案制定到工程完工,全程盯着,时不时去现场看看,还让居民打分,确保干的事符合大家的需求,质量也过关。

小哥搭把手, 生活更安心

现在送外卖、送快递的师傅越来越多,他们天天在小区里跑,对社区情况很熟。黄山街道根据他们“熟路、灵活”的特点,搞了“三个一” 机制:先建“一张服务网”:在13个社区都建了新就业群体服务站,平时能给师傅们提供健康咨询,过节还会送点关怀,让服务站成了他们歇脚的“暖心小站”;再搭“一个参与平台”:鼓励外卖员、快递员注册“党建e家通”小程序,平时送餐、送快递时看到啥问题——比如路面有坑、消防栓坏了,拍张照上传,社区就能及时收到、分派处理;最后定“一个激励办法”:搞了“先锋积分”,师傅们参与治理就能攒积分,积分能换生活用品或服务,让他们的付出“有回报、看得见”。现在,这样的“帮手”越来越多,居民生活越来越安心。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