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
80多年前,一支以“运河”为名的英雄部队——运河支队,驰骋苏鲁交界,马踏运河两岸,在抗日烽火中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陈毅称赞:“运河支队可以写成一部大书。”罗荣桓评价其“敢于在日本兵头上跳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推出“吾家吾国 大河奔流——探寻运河支队抗战路”系列融媒报道。记者和大学生组成寻访团重走历史现场,首次披露众多不为人知的内容,显影历史细节里的传奇,以新时代青年视角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八十多年风雨沧桑,运河支队的番号虽已融入历史长河,但铮铮铁骨铸就的精神密码始终在彭城大地奔涌。本报今起推出《烽烟运河岸·铁骨铸彭城——寻访运河支队抗战路》系列报道。记者循着先辈足迹,寻访运河支队战斗过的红色热土,让那些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重焕光芒,让烽火岁月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仲秋的贾汪区卧龙泉抗战景区,细雨浸润着9.3米高的运河支队抗日烈士纪念碑。碑身如剑,直指苍穹。
“您看,碑身高度象征着抗战胜利纪念日9月3日;后面那19.39米长的英雄墙,寓意组建运河支队的年份1939年。”“中国好人”、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党支部书记胡军英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英雄墙上镶嵌的烈士灵位,400多位英烈的姓名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我父亲是运河支队最年轻的战士,小时候常听他讲部队里的故事,现在触摸这些名字,就像在和父亲的战友们对话。”
过去16年里,胡军英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从运河支队老战士、亲历者及其后代手中,抢救性收集了大量史料和文物。前不久,她还带领《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采访团,赶赴苏鲁多地寻访运河支队抗战遗址。
文/本报记者 蒋新会 李权 张雷
图/本报记者 刘冰 摄
卧龙泉 抗战烽火的不朽印记
走进纪念馆,时光仿佛倒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玻璃展柜里,运河支队首任支队长孙伯龙烈士生前使用过的毛毯,虽历经风霜却保存完好,它是孙伯龙在绝境中誓死守卫家园的悲壮见证;运河支队第三任支队长胡大勋的皮袄边角磨损严重,浅色的布料上还能看到淡淡的污渍;胡霖(胡大勋之子)的粗白布袜子,他在牺牲前只穿了不到一天;破烂的军装、生锈的大刀长矛和步枪整齐摆放,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物件,都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墙上的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激烈的战斗场景,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资料,则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运河支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2009年,得知纪念馆正在筹建,胡军英主动加入,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她走访了康明才、刘向一等健在的运河支队老战士,还拜访了陈毅、罗荣桓等开国元勋的后代,收集到的史料填补了新四军研究的一段空白。
“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里几乎每一件捐赠的文物,都是我跑遍大半个中国,从运河支队老战士、亲历者和后代手中征集而来的。”胡军英告诉记者。
这座筹建于2009年、2011年年底对外开放的纪念馆,建筑面积达2700平方米,集宣教、收藏、研究、旅游功能于一体。7个展厅主题鲜明,从“运河支队的组建和发展历程”到“秘密交通线上的忠诚卫士”,从“人民支持和根据地建设”到“抗日烈士永垂不朽”,全方位展现了运河支队的抗战史实。如今,占地800余亩的卧龙泉抗战景区,每年都会迎来大批来自苏鲁两地及全国其他地区的游客和学生团体,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周营 运河铁军的诞生往事
从贾汪出发,驱车前往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白楼村,运河支队记忆馆就坐落在这里。
推开纪念馆的大门,一本本残缺不全的书册、一件件发黄的证件和勋章映入眼帘,墙上一幅幅浴血沙场的图片,无声诉说着运河支队的峥嵘岁月。
“要讲运河支队的诞生,首先要说到1939年,那一年随着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鲁南苏北的抗日形势从此出现新局面。”运河支队记忆馆馆长孙道亭缓缓打开了话匣子。
1939年10月,峄县县委书记纪华向115师后方司令部司令员胡大荣汇报十四区的工作情况,运河大队大队长胡大毅受胡大勋的委派,也来到115师后方司令部向胡大荣提出想加入115师后方司令部管辖的意愿。在听取汇报后,胡大荣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运河大队和十四区队联合在一起,组建运河支队,将更有利于该地区的抗日事业发展。
胡大荣便向115师政委罗荣桓提出两支部队联合组建运河支队的建议,罗荣桓立刻安排峄县抗日运动委员会主任朱道南具体落实及实施此事,并指示朱道南除了把运河大队和十四区队联合起来外,还要争取把在峄县运河两岸活动的其他抗日武装统一起来,组成八路军115师直接领导的抗日队伍。
“当时,鲁南地区真正抗日且有实力的武装有4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曾任国民党峄县党部书记长的孙伯龙;早年弃学从军的邵剑秋;在贾汪一带颇有影响力、人多势众的胡大勋;还有虽任伪峄县第六区区长,却刚毅正直、与日伪虚与委蛇的孙斌全。”孙道亭说,朱道南接到罗荣桓的指示后立即展开行动。
1939年12月,罗荣桓多次听取朱道南关于山外抗日部队情况的汇报和把孙伯龙、邵剑秋、胡大勋、孙斌全等部组编为八路军的建议后,认为时机成熟,当即同意。当朱道南请示部队的名称时,罗荣桓爽朗地说:“这支部队活跃在苏鲁交界的运河两岸,就叫‘运河支队’。”
1940年1月1日,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在周营镇宣告成立。
“《新华日报》交汇点采访团最近刚刚来这里探访过。”孙道亭带着记者来到周营镇周营四村一条小巷深处,只见一座红墙黑瓦的院落里伫立着3间瓦房,门口木匾上“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成立旧址”的字样格外醒目,院内石碑上镌刻着峄阳李氏族谱碑记。“这里以前是李氏宗祠,院内有3间土墙草顶的土坯房,运河支队成立时,支队部分干部齐聚于此,场面特别振奋人心。”据介绍,运河支队成立之初,孙伯龙任支队长,朱道南任政委,邵剑秋任副支队长,胡大勋任参谋长。半年后,孙斌全被任命为支队二大队大队长。
“运河支队成立后,就像一把尖刀,插在日伪的心脏地带。首战杜庄、巧袭常埠桥、智取利国铁矿、夜袭贾汪、开辟秘密交通线……战士们智取敌营、歼灭日伪,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馆长胡大贵向记者细数支队的战斗历程,“特别是在成立后的首战即杜庄战斗中,运河支队以不足50人的兵力,顽强地抵抗了10倍于己的敌人,以7人牺牲的代价,毙伤日伪军50多人,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干部战士的抗战决心。‘八路军运河支队’的威名从此开始传遍运河两岸。”
平山连 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抗战期间,运河支队先后隶属于八路军115师、新四军第4师、新四军淮北第三军分区、八路军鲁南军区,对敌作战数百次,歼灭日伪军5000多人,共有400多名指战员壮烈殉国。到1945年8月,这支成立之初仅有1500人的队伍,已发展壮大到3000多人,编入山东军区警备第9旅第18团。”胡军英说。
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的英雄血脉继续传承。1946年夏,18团被编为山东野战军第10师第30团。1947年,鲁南战役打响时,运河支队农民大队已改编为鲁南军区10师30团2营8连,连队胜利攻占枣庄至临沂公路的战略要点平山制高点,被鲁南军区授予“平山英雄连”荣誉称号。后来,连队随大部队转战苏鲁豫皖,参加过洛阳战役、开封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直至进军浙东,将胜利的旗帜插上舟山群岛。带着运河支队的基因,传承着伟大抗战精神,“平山连”英雄连队在部队延续至今。
“平山连的连史展板上,第一行写的就是运河支队的历史。”前不久,胡军英与《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采访团前往平山连探访,她告诉记者,新兵入营的第一课,便是学习连史,“让每一位战士知道连队从何而来、前辈如何奋战,是平山连传承多年的传统。”
采访车上,胡军英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采访平山连指导员的视频。画面中,平山连指导员的眼神坚定:“我们这支‘平山连’,血脉源自英雄的运河支队,解放战争中打济南、战淮海、渡长江,把红旗插到舟山群岛……今天,我们延续了运河支队‘敢于在敌寇头上跳舞’的精神。祖国山河,寸土不让!”
如今,新时代的平山连赓续英雄部队的光荣传统,在强军路上屡创佳绩。近年来,连队先后被评为“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多次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四铁先进单位”“军事训练一级连”。
古运河蜿蜒流淌,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千年血脉;运河支队的故事代代相传,筑起了民族精神的巍峨丰碑。那段烽火岁月里的勇气与忠诚,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记忆,成为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不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