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4

“大同风情”里藏着一份老徐州的记忆 都市晨报 | 2025-10-14 

本报记者 马思为

“钟鼓楼、中山堂、三珍斋,彭城七里的‘大同风情’,这下可得好好逛逛!”丹丹盯着手机里的文旅推荐,忍不住自言自语道。

身旁的同事炯全闻声探过头来,好奇地问:“丹丹,这是在琢磨啥好去处呢?”

“走,去彭城七里‘大同风情’片区!”丹丹笑着晃了晃手机,拉起刚收拾好东西的炯全,脚步轻快地往目的地出发。

作为彭城七里7个文脉片区之一,“大同风情”片区北至淮海东路,东至解放路,南至青年路,西至中山南路。而区域内的大同街,更是民国时期徐州重要的商业、金融集聚区,当年的繁华景象,即便隔着岁月,仍能从老照片与史料中窥见一二。

两人刚踏入大同街,视线便被前方一座五层方塔形建筑吸引——它正是片区里最引人注目的钟鼓楼。

丹丹下意识地停下脚步,指着建筑介绍起来:“这钟鼓楼建于1931年,当年可是徐州城最高的楼!”

作为彭城七里历史文脉上“大同风情”单元的重要点位,经过修缮的钟鼓楼,灰白色的墙体整洁如新,楼顶钟面上的指针依旧精准转动,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围绕钟鼓楼,大同街早已褪去旧时的沧桑,摇身变成满是徐州风情的特色商业街。

离钟鼓楼不远,便是承载了几代徐州人记忆的中山堂。

“这地方始建于1942年,从早年的黑白电影,到后来的彩色巨幕,虽然观影体验大幅提升,那股子承载城市记忆的温情却始终未变。”丹丹感慨道。

炯全点点头:“可不是嘛!现在大家在家也能看电影,但不少老徐州人还是愿意来这儿,图的就是这份熟悉的氛围,这里早就成了咱们徐州人精神生活里的一个重要符号了。”

“哎,说了这么久,我肚子都饿了。”炯全揉了揉肚子说道。

丹丹眼睛一亮:“在大同街还能让你饿着?走,带你去吃老字号!”

穿过热闹的街巷,三珍斋的招牌很快出现在眼前,刚到门口,馄饨的鲜香就裹着热气扑面而来。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两碗馄饨、一盘锅贴很快上桌,炯全咬了口金黄酥脆的锅贴,烫得直呼气却停不下嘴:“这也太恣了!汤鲜馅足,果然是老徐州的味道。”

“这才是徐州人吃早餐的正确打开方式!”看着店里热闹的食客,丹丹笑着说,“现在徐州文旅火了,三珍斋也成了网红打卡地,你看邻桌,都在拍馄饨、锅贴,发朋友圈呢。”炯全听着,忍不住又多吃了两个锅贴。这份舌尖的认可,恰是老街区生命力的鲜活注脚。

近年来,随着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的开展,大同街也迎来了新的蜕变。更新过程中,片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还巧妙融入了现代元素。这场令人惊叹的城市“焕新”,不只是空间形态上的升级,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新老对话,让历史的厚重与当代的活力在此交融共生。

老同昌茶馆里,醇厚的茶香中夹杂着市民与游客的欢声笑语;三珍斋的馄饨汤里,映着游客们打卡拍照的手机屏幕……老建筑、老字号与新潮店铺在街边并肩而立,如今的大同街不仅仅是徐州人的乡愁寄托,更是展现城市魅力的名片。

华灯初上,焕然一新的钟鼓楼与周边商业体相互映衬成一幅繁荣热闹的现代画卷。走在灯火通明的大同街上,丹丹不禁感慨道:“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里重新焕发活力,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在斑驳的老墙与闪烁的霓虹之间,触摸到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真切感受到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

若你也想寻一份老徐州的记忆,不妨趁着闲暇时光,和丹丹一样来大同街走走。在钟鼓楼的钟声里聆听历史的回响,在老街的烟火气里读懂徐州的过去与现在,亲身感受这座城市历经岁月沉淀后,依旧鲜活的独特魅力。

■丹丹感想:

沿着大同街一路走来,你能够感受到,这里在古今交融中从未止步。彭城七里城市更新,不是将过去推倒重来,而是为绵长的历史文脉注入当代的生命力,让斑驳砖瓦与霓虹灯牌共同讲述徐州这座城市的变与不变。

彭城七里上的每一处地标,既是凝固的历史诗行,也是正在跃动着的时代脉搏。它们昭示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也让属于徐州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鲜活。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