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翔宇
中秋临近,团圆的气息已漫入街巷。如今,中秋有火热的商业活动,有精彩的大型晚会,有多样的新奇表演。岁月深处,徐州人的中秋是怎样过的呢?那些藏在时光里的老习俗、旧滋味,又沉淀着怎样的故事?
打开尘封档案,阅读城市过往。
徐州市档案馆藏有上世纪徐州人过中秋的一些档案资料……时光流转,这些旧物承载的生活画面却鲜活如昨,在徐州人的心底凝成了最温情的中秋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徐州人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建了不少新工厂,其中就有专业食品厂。
专业的食品厂生产月饼,比过去的手工作坊快多了。机器一开动,包馅、压模、烘烤一步步顺着流水线走,不用师傅们再围着吊炉熬夜忙活。过去一家作坊一天最多做几百斤,工厂里轮班生产,一天就能产出1.5万斤月饼,堆在库房里像小山似的。
中秋节的食品,可不止月饼这一样。徐州糖果冷食厂除了赶制月饼,还忙着生产各式糕点、饼干和糖果,有时还生产汽水,这些也都是老百姓过节的心头好。
徐州市面上的糕点、糖果众多,其中有不少名气响的好东西,“小孩酥”就是其中之一。酥糖入口即化,满是芝麻的香,大人小孩都爱吃。
1981年,徐州市糖果冷食厂做的小孩酥糖,一举拿下了商业部食品评比第一名,成了实打实的优质产品,过节买上一些,吃着安心又甜蜜。
现在每到佳节,总有各种庆祝的活动,丰富多样。上世纪80年代,中山堂里曾经办过一场徐州青年联合会的中秋联欢晚会。从照片上可以看出,有很多女青年在台上进行表演,身着统一的白色裙装,舞姿优雅,现场气氛很好。
那时条件一般,不像现在有布局精美、设置良好的场地,活动内容也没有如今丰富,整体看着简单又朴素。但在过去的徐州,这样一场中秋聚会已经是难得的热闹,不用讲究排场,却藏着那个年代独有的简单快乐。
民国时期的团圆与烟火
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每一轮圆月下都汇聚着无数的朴实祈愿。即便是社会动荡的民国时期,人们对中秋的期盼从未淡去,盼着明月照亮团圆路,盼着一块月饼裹住家常味。
无论是官宦、士绅,还是寻常百姓,中秋的餐桌上总少不了月饼的身影。尽管风味、馅料、价格有差别,藏在月饼里的团圆期盼,却是一样浓烈。
月饼的品类繁多,按馅料便能分出好些花样。最常见的是白糖月饼,因为味道不错,价格划算,也成为了销量最高的品种。白糖月饼,馅料简单,门道却也不少。上等月饼的用料实在,每百斤里要用60斤白糖、20斤精粉,再配上荤油或素油,以及青红丝、核桃仁、瓜子仁这些配料。
还有枣泥、豆沙、椒盐等不同风味的月饼。比如,大枣煮烂去核,加糖和南桂调成枣泥作馅;赤小豆洗净、煮熟,捣成泥便是豆沙馅料;花椒盐混上黑芝麻碎,就成了咸香的椒盐馅。还有一种特殊的提糖月饼,又叫龙凤月饼,是用木模具在月饼表面上印着花纹,个头比普通月饼大一些,酥皮薄得像纸,底面色泽均匀,堪称佳品。
木模具在徐州用得比较普遍,模具不仅形状多样,所雕刻的花纹图案也有很多种,和今天的点心、糕点模具十分相似。月饼的制作有固定章法,要用吊炉烘烤。下层是燃着木炭的大火盆,上层悬吊着一个平的铁鏊子,中间的平锅里排满月饼生坯,上烘下烤,很快就能出炉。
民国初期,月饼每个2两,8个月饼正好1斤(当时1斤是16两)。
白糖月饼的价格与白糖行情相关,白糖月饼最高不超过糖价。馅料不同,月饼价格则高低不一,上等白糖月饼一斤600文,其他最高的有7500文左右每斤。当时,市场主要流通货币为银元,1元约等于5000文,一斤上等白糖月饼约合0.12元。
据《徐州市教育志》记载,1927年徐州高中教师月薪120元—160元,初中教师月薪80元—120元,教师薪资在当时徐州应属中上等水平。对比收入和物价,月饼确实是大众消费食品。
卖月饼的果子店是中秋前最热闹的地方。立秋一过,作坊就开炉生产,先做供应商家批发的常规月饼,储备够了之后,再专攻一些精品门市需要的花色品种,忙起来要日夜轮班,人可以换班,但是炉子不停。卖月饼的店外往往会挂花灯,圆的、方的造型多样,还印有嫦娥奔月等图案。为了月饼销售好,那段时间晚上营业会延长一小时。
从农历八月初五到十四,是月饼店的销售高峰期,柜台前总是挤满了顾客,只要备货不算过量,基本上都能卖完。到了十四晚上,即便还有少量余货,店家也会停售。因为那时讲究“货尽为优”,若临到中秋当天还在卖,人们会觉得是口味不佳、质量不过关才滞销,反倒影响店铺口碑。
徐州人的中秋记忆
“小时候过中秋,最盼的就是奶奶剥瓜子。”今年72岁的张泉回忆起小时候的中秋,眼里满是笑意。她记得,每到中秋,奶奶就把家里的瓷盘擦得锃亮,放上一些糖果、月饼。因为家里有石榴树,奶奶还会去摘几颗刚熟的石榴摆在盘里。
“中秋那天,爸妈会买些好吃的,然后回家和奶奶一起忙活晚饭。饭后一家人坐在院里聊天,奶奶总爱边剥瓜子边唠家常,她牙口不好,所以只剥不吃,剥好的瓜子仁都攒着给我,满满一把塞过来,吃着特别香。”谈及几十年前的中秋,张泉满脸追忆,“我不爱吃馅,觉得腻,所以吃月饼时我只挑酥皮啃,馅就留给爸妈。一家人坐着聊天,满院都是桂花香,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难忘。”
53岁的李贵阳住在云龙山附近,总忘不了和朋友中秋节夜爬云龙山的往事。
“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中秋节,吃完晚饭我去找朋友玩,本来想买些烟花,可中秋节卖这个的少,后来,买了几盏花灯,因为不是元宵节,所以卖花灯的也不多。”李贵阳回忆,大家提着花灯走街串巷绕了几圈,渐渐没了兴致。有人提议爬山,大家一下来了兴致。“那会儿山上的景观和现在也差不多,可能只是缺一点新设施。中秋夜爬山的人少,大伙应该是都在家团圆,我们都是小伙子跑得快,没一会儿就上了山。站在山顶望着山下万家灯火,心里满是踏实的幸福感。”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守着奶奶要瓜子仁的小姑娘,如今也成了给孙辈剥瓜子的奶奶;曾经手脚轻快、呼朋引伴爬云龙山的小伙子,鬓角也悄悄添了白发。唯有中秋节,一年又一年循着月光而来,把团圆的暖、生活的甜,赠送给每个人……岁月会流逝,过节的形式也会变,可中秋月光下的美好期盼和温馨记忆,却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