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王春元
每当看到“菜煎饼”三个字,我总会想起故乡邳州,想起记忆深处那飘散的菜煎饼香气。
菜煎饼在我心中,不单是一种小吃,更是一种情结,它饱含着我奶奶的手艺。
记得小时候,当夕阳的余晖洒进院子,奶奶会搬出那用了多年的鏊子,放在煤球炉上,开始美食的制作。我坐在她身旁端着脸,看她将面糊舀在鏊子上,用竹刮子一转,便是一个圆。那麦子磨的面糊掺了些杂粮,摊开来,滋滋作响,香气就弥漫开了。
菜煎饼用的馅料是随季节而变的。春天的韭菜嫩得能掐出水来,夏天的苋菜清脆可口,秋天的萝卜水灵甘甜,冬天则用储存的大白菜。奶奶说:“菜煎饼的馅,得是时令的才好吃。”她将各种菜切得细碎,拌上少许盐和五香粉,再加些粉丝、豆腐,给我做的煎饼里会多添个鸡蛋。
我最爱看她将拌好的馅料铺在煎饼上,再盖一张煎饼,然后用铁铲反复翻转,直到两面金黄。那过程犹如一场仪式,简单却充满魔力。煎好的菜煎饼外皮酥脆、内馅鲜嫩,一口咬下,菜的清香、面的麦香和鏊子烙出的焦香在口中交融,温暖而满足。
高中时住校,每周回家,奶奶总会做好几个菜煎饼让我带回学校。在宿舍里,同学们尝了都赞不绝口,那成了我少年时代最骄傲的分享。后来到外地读大学,离家乡越来越远,菜煎饼成了难得的美味。
如今奶奶已年逾九旬,不能再给我做菜煎饼,但是在家乡的街头巷尾,依然能找到那股熟悉的味道。
去年回乡,发现街角那家做了30年菜煎饼的老摊不见了,心里顿时空了一块。向人打听,才知道老人已经不做了,幸好女儿接了手艺,在不远处开了间小店。我循迹而去,刚进门就闻到了那熟悉的香气。
年轻的女店主手法娴熟,仿佛与她母亲一模一样。我站在柜台前,看着她操作,忽然间眼眶发热。那一刻我明白,菜煎饼不单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传承,一种乡情的延续。
“要什么菜?”她问。“都来点,多放韭菜,再加个鸡蛋。”我说,那是奶奶常给我做的搭配。
捧着热腾腾的菜煎饼,咬下的第一口,时光仿佛倒流。记忆中那酥脆的外皮,鲜美的馅料,恰如我对故乡的思念。
有时路过夜市街头,总会恍惚闻到那股熟悉的焦香。那香气像是从记忆深处飘来,提醒着我:无论在哪,故乡的味道始终在血液里流淌。菜煎饼里包裹的,不只是时令菜蔬,更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和一份永远温暖的牵挂。
“家乡味道”征集
为了让市民更直观感受乡土风味,徐州报业传媒集团重磅推出“家乡味道”徐州农特产品征集推广行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打通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最后一公里”,让徐州好物走进千家万户。
“百名村支书 带货进城来——徐州市2025中秋好物大集活动”将于9月13日、14日在湖北路体育馆举行。还有更多家乡好物,登录徐报集团自主创办的“彭橙GO”线上商城,一键到家!
更多好礼欢迎扫下方二维码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