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陆铭 图/本报记者 刘冰
中心商圈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商贸流通与消费集聚的核心承载区,每个转角都上演着时尚风景,给市民和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然而,一同“留下”的还有庞大的非机动车群,总数约5000余辆。它们虽静置原地,却带来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如今,在鼓楼区精细化管理下,这一庞然大“群”悄然消失,拥堵压力不复存在,市民置身其中倍感清爽。
曾经:无处不在的非机动车
鼓楼中心商圈东起解放北路、北至夹河东街、西邻中山北路、南接淮海东路,以0.8平方公里的区域汇聚了苏宁广场、金鹰国际、金地商都、文庙街区、彭城壹号等五大商业综合体。日均客流量超20万人次,销售额近1400万元,非机动车保有量约5000辆。
“大约5000余辆,可以说是‘常驻’车辆,从早晨七八点停到晚上九十点,甚至不少车辆在此‘过夜’。”鼓楼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区城管局党委委员张立文介绍,这些车辆主要停放在彭城北路宽段、河清路、府署街等重点路段。
这些非机动车从何而来?
张立文表示,其中约一半是五大商业综合体员工的车辆。他们早晚骑行通勤,尽管部分单位有地下停车区,但为图方便更愿选择地面停放;另一部分是市民购物、消费时停放,也有市民为赶高铁,将车停在地铁彭城广场站周边后换乘地铁,导致车辆“过夜”;此外,还有外卖、快递小哥因时效需求在商圈频繁穿梭停放,以及大量共享电动自行车,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商圈添了堵。
隐患:非机动车拥堵成商圈之痛
大量非机动车不仅视觉拥挤,更带来多重隐患。张立文列举了四大问题:
一是严重影响消防登高作业面。车辆密集停放,消防车难以驶近,直接阻碍应急救援;
二是大量占用盲道,损害视障人士出行权益,缺乏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
三是日均20万人次客流的高密度区域,通行不畅将极大影响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
四是杂乱停放现象,有损城市形象。
“为畅通商圈、消除隐患,今年鼓楼区将商圈非机动车整治列为重点攻坚任务,以精细化管理破解治理难题。”张立文说。整治前,区政府通过走访、座谈精准掌握商户、市民、外卖员等不同群体的停车需求与管理建议,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并分阶段推进:4月起整治彭城路段,7月扩展至河清路、府署街及周边区域,实现由点及面全覆盖。
举措:十大举措实现非机动车“大搬迁”
9月10日,记者在中心商圈看到,彭城北路、河清路、府署街等路段已无随意停放的非机动车。外卖、快递车辆均在指定区域停放,秩序井然,环境清爽。
5000余辆“常驻”非机动车如何实现“大搬迁”?鼓楼区城管局市容科科长王国庆介绍了十大举措:
●科学划定彭城路宽段、河清路、府署街等核心路段为禁停区,增设U型桩等物理隔离设施1800余米,同步优化地铁口与无障碍通行衔接;
●统筹设置4处约600平方米的外卖即停即走点,配备清晰指示牌;
●全面排查商圈周边,在彭城广场南侧、西侧等区域新增非机动车停车区14处,在12个关键路口增设引导指示牌;
●推动商家开辟职工停车区,利用自有地下空间新增800个员工专用非机动车位;
●合理调整共享电动车停放区,取消内部点位,在外围新布设7处停车区;
●组建136人的联合执法队伍(交警、城管人员、街道工作人员),以劝导为主、处罚为辅,清理违停车辆337辆,组织教育学习306人次;
●鼓励绿色出行,向商圈企业员工发出公共交通倡议,联合地铁推出“绿色通勤优惠计划”,为企业员工提供通票折扣,日均减少非机动车超1000辆;
●强化“门前三包”责任,明确企业监管职责。如金鹰连廊北侧向东区域由金鹰、文庙、彭城壹号三方轮流管理;
●设置禁停提醒牌,配合小喇叭宣传;
●自7月下旬起,区城管局与黄楼街道每日9点至21点定岗值守,局领导班子轮流带队,巩固整治成效。
“我们将核心区内共享电动车点位撤除,在解放北路、夹河东街、中山北路、淮海东路以外区域重新布置7个点位。另外,在中心商圈以外区域设置14个非机车点位,能够停放非机动车近6000辆。”王国庆介绍,这些共享电动车和非机动车点位和以前相比不仅量增加了,而且步行进入中心商圈的时间仅在1分钟左右。
通过上述措施,5000余辆“常驻”非机动车成功迁离。经过两个月试运行,今年“十一”假期,中心商圈将以清爽有序的面貌,迎接广大市民和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