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王重阳
新学期开始,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生——32名已经手握大专或本科文凭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回炉”技校,重新走进课堂。他们投身于智能制造技术、智能装备运行与维护等实用专业,这一看似“逆常规”的选择,却在社会上激起了广泛的讨论。
在这群“大学生技工”中,有人因为原本的专业求职不顺而主动求变,也有人被中国制造业的硬核实力所吸引,果断调整方向。他们当中,有5人是本科毕业生,25人来自制造业相关专业,超过35%的人选择了智能制造、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前沿方向。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除了学历,一身扎实的技能,正逐渐变成职场竞争中的“关键筹码”之一。
扎根制造与服务一线
22岁的张雨,去年从一所专科学校的工程造价专业毕业,几次求职都不顺利,最后进入一家销售中介公司。但她很快发现,这份工作缺乏成长空间。她意识到:“只有真正掌握一门技术,才能站稳脚跟,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于是,她毅然决定重返校园学技能。
本科毕业的吴昕阳,一度因为教师编制竞争激烈、岗位饱和而感到迷茫。直到他在《流浪地球》中看到超级工程机械的震撼画面,才找到了新的方向:“弹琴弹不出大国重器,但学好智能制造技术可以。”
郑超凡在大学读的是物联网应用技术,在了解到内蒙古无人矿卡的运行场景后深受启发,希望将“物联网+工程机械”应用到行业创新中。这些年轻人不约而同选择技能“回炉”,打算通过“1年技能强化+1年企业实践”的方式,扎根制造业和服务一线,完成职业转型。
当很多家长仍把“拿到本科文凭”视为教育的终点时,这群已经拥有大专、本科学历的年轻人,却主动“倒车”进入技师学院。他们告别写字楼里的PPT,穿上工装走进车间;放下书本理论,亲手操作设备。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次清醒的“技能升级”。
技能人才“香”起来
“大学生‘回炉’读技校,从根本上看,是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体现。”淮海人才集团副总经理李勤奋这样分析,“目前技能人才的岗位‘求人倍率’长期超过1.5,高技能人才更是达到2以上——相当于每个高技能人才对应至少两个岗位缺口,技能型劳动力明显不足。”
尽管不少人仍抱有“普通教育高于职业教育”的偏见,但现实是,我国超过70%的技能人才都来自职教体系,他们创造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无可替代。
以徐工集团为例,公司为技能人才打造了“Y型”发展通道:纵向建立起“新八级工”晋升机制,横向也打通了从技能岗转向管理、工艺等岗位的路径。如今,技能人才不仅工资看涨,还能通过技能大赛获奖、持股分红等方式获得实际回报——比如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得主杨长剑,就已成为徐工机械的持股员工,真正靠技术实现了“致富”。
从16岁入读技校、2022年当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孟维,到一批批走出国门、年薪超过20万元的年轻技工,他们的经历清晰印证:技能,正成为一张更有“含金量”的社会通行证。
职业尊严,从来不是靠学历标签定义的,而是源于清晰的成长路径。当工人能看清“下一站去哪”,车间就不再是职业终点,反而成了价值实现的起点。
“双向赋能”正在发生
徐工技师学院的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全国技工院校的平均就业率也超过97%。这样出色的成绩,离不开深入的产教融合机制。
学校始终坚持“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对接生产”,早在多年前就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理论课时与实习课时比例达1:3.6——也就是上1天理论课,对应3.6天实操训练。所有课程设置都紧贴企业实际工单,学生毕业时几乎相当于“预先入职”。2024年,学校还紧跟制造业升级趋势,新增2个智能制造专业,优化7个现有专业,真正实现与产业转型“同频共振”。
去年,该校首届中德合作高技能人才定制班实现了100%转正就业,40%的毕业生被派遣至海外服务,年薪超过20万元。学校还携手徐工各大区和子公司开设定制班,把中国的技能标准与智慧推向全球。
“以前总以为读大学才是唯一出路,现在明白了,有真本事才是‘铁饭碗’。”一位送孩子来报到的家长这样感慨。
2025年招生季,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收到的大学生咨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倍,90%的家长主动关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专业。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技能人才的成长路径越走越宽——他们可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合作、兼职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学历是敲门砖,技能才是硬实力。”这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与家庭的共识。如今,职业教育不再只是“考不上大学的备选”,而是通往高质量就业的“优选路”;“技能赛道”也不再冷门,而是成为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光明大道”。
■记者手记
32名大学生走进技校进修,是一次顺应市场需求的选择。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推动,更是职业教育价值的重新被看见——学历不再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实力才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有数据显示:技能人才的岗位缺口长期居高,“求人倍率”超过1.5,高精尖领域甚至超过2;徐工集团为技能人才提供“年薪20万元+海外机会”,建立从“新八级工”到首席技师的晋升机制,让一线工人从“螺丝钉”变成“持股人”……这些鲜活案例,正是“技能改变命运”的最好证明。
教育不该只有“一条路”,而应更像一座“立交桥”。当产业与教育实现精准对接,年轻人就能在“强技能”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支持更多像张雨一样的年轻人勇敢“回炉”学技术,让“技能赛道”成为人人可选的宽广舞台——这不仅是缓解就业难题的一剂良药,更是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