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10

理解+陪伴+科学引导 帮孩子轻松切换“开学模式” 都市晨报 | 2025-08-27 

本报记者 王莹

随着暑假进入尾声,不少学生开始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烦躁、失眠多梦、抗拒上学等现象,“开学综合征”悄然来袭。如何帮助孩子顺利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专家为广大家长支招,帮娃轻松度过这段心理调适期。

幼升小、小升初、高一新生尤需关注

近期,“开学焦虑症”和“假期依赖综合征”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璇紫老师指出,其中尤以三类群体最为集中:即将步入小学的“幼升小”儿童、升入初中的“小升初”新生,以及迈入高中的高一新生。

“这些孩子面临环境、教学方式、人际关系的多重转变,容易产生对未知的恐惧。”璇紫老师解释,常见表现包括反复询问“开学考怎么办?”“新老师严不严?”对学业压力、同伴关系过度担忧,甚至出现躯体化反应,如头痛、腹痛等。“有一位初一新生,因父母忙于生意疏于陪伴,整个暑假几乎放任自流。临近开学,作业仅完成一成。当家长催促时,孩子竟以‘不上学’相威胁,最终不得不寻求心理干预。”璇紫老师解释,其根本原因在于假期的松弛状态与开学后的规则感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孩子对班级、升学、新的师生关系缺乏掌控感,从而引发焦虑。

除升学群体外,其他年龄段学生则更多表现为“假期依赖综合征”:抗拒早睡早起、暑期作业严重拖延、沉迷电子设备、作息紊乱等。璇紫老师强调,这并非孩子“懒惰”,而是长期自由作息形成的生物钟惯性,以及对学习任务“压迫感”的本能抗拒。

用陪伴代替催促,建立“缓冲期”

面对孩子的焦虑与抗拒,璇紫老师建议家长避免指责与比较,转而采取“共情—倾听—协作”的沟通模式。“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不要急着反驳,先共情,‘妈妈理解,假期不用早起确实很舒服’,再引导表达,‘是担心作业没写完,还是怕跟不上课’,最后一起想办法,‘我们今天花1小时整理作业,剩下的明天搞定,怎么样’。”她特别提醒,避免使用“比较式激励”,如“你看XX早就准备好了”,而应强化孩子的自我认同,“你上次期末进步很大,新学期肯定也有新收获”。

为帮助孩子平稳过渡,璇紫老师建议提前启动“开学适应计划”:

作息校准:若开学需7点起床,可从7:30开始,每天提前10分钟,逐步调整。早餐时间可播放校园歌曲或轻音乐,潜移默化唤醒学习状态。

家庭活动转型:减少外出聚会,增加亲子共读、模拟课堂小游戏(如家长扮演“学生”,听孩子讲述假期趣事),自然营造学习氛围。

作业管理:合理规划剩余作业,优先完成重点内容。家长应尽量陪伴,若学科辅导能力有限,可考虑聘请一对一辅导老师。

学生自查三步法

璇紫老师还为学生提供了三步“开学热身”指南,即生理调整+心理建设+主动链接。

1.生理调整:给身体“上发条”

睡前1小时实行“电子设备隔离”,用台灯+课外书替代刷视频。配合5分钟深呼吸练习(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帮助放松入眠。每日安排30分钟运动,如跳绳、散步或家庭羽毛球,释放压力,提升专注力。

2.心理建设:给情绪“找出口”

可以写“开学心情日记”,记下“担心的事”(如“怕数学太难”)和“期待的事”(如“想参加美术社团”),并为每个担忧制定应对方案(如“先借同学笔记预习”)。

3.主动链接校园:用熟悉感冲淡焦虑

提前约好友参观校园、察看教室,重建归属感。给老师发送简短问候,如“老师,我暑假学会了折纸,开学想教大家”,建立积极情感连接。

开学适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的理解、陪伴与科学引导,远比催促和施压更有效。用“缓冲期”代替“急刹车”,让孩子带着安全感和期待感,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