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刘浚豪
青砖黛瓦勾勒出彭城的檐角轮廓,青石板路铺展着岁月的悠长轨迹。在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旧时光沿着蜿蜒巷道静静流淌——这片曾因雨水低徊成涡得名的地方,如今浸润着市井烟火与文艺的微光。穿行其间,每一步都是与千年文脉的温柔邂逅,每一砖都是与当下生活的鲜活对话。阳光漫过斑驳瓦当,树影在墙面织就细碎纹路,时光仿佛在此刻放缓脚步,找到了停驻的理由。
街巷肌理
建筑里藏着彭城的光阴故事
回龙窝小巷曲折幽深,斑驳灰墙如同翻开的史书,每一道裂痕都深嵌着城市的过往。
坐落于街区核心的徐州城墙博物馆,以建筑为媒介,搭建起穿越时空的文化场域。博物馆地上门厅延续传统建筑形制,一砖一木皆透着古意;地下展示区则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历史照片和古地图,清晰铺展徐州的文明脉络。更妙的是,馆方借地形之利,在庭院中保留了一段露天城墙遗址;而藏于地下的明代南城墙遗迹,堪称回龙窝的“文化根脉”。
“这里的建筑很有特色,走在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座露天的艺术博物馆。”来自河南的文女士表示,回龙窝让她感受到了徐州的独特浪漫,“层层叠叠的复古建筑错落有致,还有很多藏在巷子里的特色小店,在这里逛吃、打卡都很惬意。”
市井烟火
传统与现代的夏日交响
夏日的回龙窝,游人如织,传统建筑与现代商业在此和谐共生,历史底蕴与现实活力碰撞出别样风情。夜幕降临,“回龙夜肆”准时启幕。臭豆腐、烤猪蹄、烤冷面等小吃摊位前排起长队,烟火气息弥漫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
云龙茶馆门前,奎河泛起粼粼波光,一排排中国风灯笼垂下暖光,氛围感恰到好处,成为游客休憩、拍照的热门打卡点。在回龙窝国潮汉风馆内,创新编排的曲艺表演轮番上演。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驻足欣赏。
“近年来,回龙窝围绕非遗文化引进了不少新鲜业态,非遗市集、漆扇手作、糖画体验、沉浸式演绎……”国潮汉风馆业主介绍,不少游客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刷到徐州文旅的视频后专程而来,“店里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也说明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古色古香的街道配上传统戏曲,真有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来自枣庄的90后游客李昂,边用手机记录表演边感叹。
非遗新韵
可触摸的文化温度
每逢节假日,街区内的“冠玉的小店”总是格外热闹。这家仅有五六平方米的小店,却承载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剪纸的厚重分量。店内展架上,密密麻麻陈列着各类剪纸作品。从传统的“福”字、“喜”字到生肖图案,琳琅满目。还有一些创新作品也格外吸睛,如拼贴剪纸、立体剪纸等,将花鸟鱼虫等传统意象与现代生活场景巧妙融合,受到游客的青睐。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传统文化有更现代的表达、更鲜活的展示,让更多人看见剪纸不只是‘窗花’,还有更多艺术魅力。”店主刘冠玉说。
街区里还有许多这样的文创店铺,它们不仅是商业空间,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话的窗口。剪纸、螺钿等传统工艺在这里焕发新生,将城墙、汉画等文化元素转化为日常用品,既保留了老徐州的文化底蕴,又注入了国潮的时代活力。
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展陈,文化也不再是遥远的记忆。传统文化正以可触摸、可体验、可携带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持续散发着跨越时空的文化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