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专门为徐州人民创作了一首《英雄的故乡》,激励民众英勇战斗,保卫国家,积极投身抗战洪流。
其实,徐州不光英雄辈出,历代的文人墨客亦是层出不穷。清末民初时的铜山人张祖铭,能诗擅词,风雅称绝,就是同时期闺阁诗人中特出的一位。
簪缨门第传书香
张祖铭,字织云,一字琴风,著有《琴风馆诗钞》及《饴乡集》四卷、《广饴乡集》四卷等,生平事迹多已湮没无闻。
张祖铭出身名门。其祖父张亮基(1807—1871),字采臣,号石卿,晚号退思老人,铜山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历任内阁中书、侍读学士、云南临安知府,为林则徐倚重并极力举荐,官至云贵总督,卒谥“惠肃”。著有《张惠肃公奏议》《退思斋集》等。《清史稿》卷424有传。张亮基素有知人誉,延揽人才不遗余力,拔擢过胡林翼、江忠源、塔齐布等名将。“晚清三杰”之一的左宗棠,亦曾入其幕府。
张祖铭的丈夫关赓麟(1880—1962),字颖人,一字伯辰,号稊园,广东南海(今属佛山)人,近现代著名诗人、教育家、实业家,我国铁路交通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曾就学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历任京汉铁路局局长、交通部路政司司长、汉粤川铁路督办、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业务司司长、平汉铁路管理局局长、北平铁路学校校长等职。
国难期间,拒绝与敌伪合作,以铁路运输业支援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编著有《东游考察学校记》《瀛谭》《咫社词钞》等。
张祖铭的诗词,被收入多家选本。如:《民国五百家词钞》《闺海吟:中国古代八千才女及其代表作》均录其《菩萨蛮·别思》1首;《叶恭绰词学文集》录其《菩萨蛮·别思》《一斛珠·怀人》,凡2首;《近代粤词搜逸》录其《蝶恋花·和外子豳风堂晚饮元韵》《念奴娇·菱角坑待雨同外子作》《菩萨蛮·别思》《一斛珠·怀人》《菩萨蛮·暑退》《雨中花·杏花》《虞美人·蝴蝶》《如梦令·春闺》《眼儿媚·落花》,计9首;《现代(1912—1949)古体文学大系·词集》第六卷录其词作最多,共10首,包括《菩萨蛮·别思》《卖花声·江亭霁望》《清平乐·病中》《眼儿媚·秋闺》《一斛珠·怀人》《清平乐·乡思》《昭君怨·秋雨》《长相思·九月晦夕小雨》《蝶恋花·冬闺》《点绛唇·雪霁》。
伉俪情深常唱和
张祖铭的著作,多与夫君关赓麟合撰。其中“《饴乡集》中诗113首为一年间唱和之作”。如此高产,令人咂舌,亦可见夫妻二人琴鸣瑟应之状。该集卷二所收《北海杂诗》,咏京都风物,别有风味。琼华岛、永安寺、白塔、琳光殿、阅古堂、交翠亭、漪澜堂、画舫斋、先蚕坛等名胜,处处留下他们携手漫游的身影。一觞一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陶写幽情。
诗多切磋琢磨,词亦砥砺互勉。作品中,夫妻二人常互相提及。如张氏有《青玉案·丙子重九,都下名流集宴于浣花酒楼,外子代拈“待”字,用梦窗体》,关氏则有《摸鱼儿·菱角坑待雨同内子》《蝶恋花·豳风堂晚饮同内子》等。
关赓麟的这两阕词,张祖铭均有和作。前首《摸鱼儿》,张氏以《念奴娇》应之,曰:“藕花深处,正绿杨倒蘸,柔波如镜。长日作何消夏法,池上好寻芳讯。翠盖摇烟,红桥望雨,绘出江南景。浓阴做晚,转增无限诗兴。隔岸人影衣香,霓裳曲里,风颤钗头胜。恨事新亭谁省,玉树后庭休听。烟暝横塘,人行古渡,满地参差影。此时归也,再来莫误花径。”
菱角坑,在朝阳门与东直门郊外的中间地带,因广植菱角而得名。夹岸绿杨挺拔,古槐参天,绿荫如盖,为当时公认的避暑胜地之一,可媲美什刹海。据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回忆,此地时有京韵大鼓、变戏法、相声、快书、单弦等曲艺表演。试想,祖铭夫妇郊游至此,于池亭闲坐,品茗清谈,静待雨霁,且携手觅新句,共销长昼,是何等惬意!
后首同题《蝶恋花》,谓:“万绿葱茏含宿雨。霁色初开,亭榭清无暑。一棹烟波容与处。垂杨院落谁为主。薄暮马嘶人渐去。凉月如钩,照我行还驻。芳草黏天丁字路。双双归鸟池边树。”落笔清隽,不涉纤艳。
豳风堂,在农事试验场的东北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成,曾为慈禧、光绪驻跸之所。堂前有文冠树数株,每至花期,苾茀馨香。前临池水,碧波荡漾;东面累石为山,山中有洞;西环长廊,纡回曲折。其堂庑宽敞,设遮阳棚,茶座散落其间,实乃观荷品茗绝佳处。史学大家柳诒徵,曾赋“娱娱豳风堂,高荷鏖盛暑”(《城西纪游八十韵》)的诗句。豳风堂还是新旧文人墨客汇聚之所。如樊增祥主持的嘤鸣雅集,曾于此打诗钟;新月社众人的聚餐会,也选址过这里。
结社青溪广交友
关赓麟《思痛轩诗存序》云:“自辛亥之冬,至今四十余年,余先后创立寒山、稊园、青溪三诗社。”可知,此三家诗社皆与其关联甚大。其中寒山、稊园两社,在北京地区广有影响,傅增湘、章士钊、齐如山、汤用彤、叶恭绰、张伯驹等名家俱在列。
青溪诗社1930年成立于江苏南京,社员来自长沙、南昌、宜宾、闽侯、南海、昆明、桐城、大兴、遵义等地。社集活动较为频繁,如辛未上巳鸡鸣寺修禊分韵、壬申东坡生日分韵、癸酉三月修禊莫愁湖分韵等等。张祖铭参与其间,并撰有《莫愁湖修禊分得香字》《青溪九曲棹歌》等诗作。
张祖铭关赓麟夫妇二人沉浸诗酒友朋之乐,析疑赏奇,宕漾襟怀。以画梅、篆刻、瘦金书并称“三绝”享誉南社的谈溶(字月色,号溶溶,广东顺德人),便是他们的朋友之一。张氏曾作《月色词长见贻墨梅,即用雪蕉女士原韵赋答》诗。1935年,谈氏画就《蟠龙墨梅通景》四轴。该作深得黄宾虹“三笔七墨法”神髓,高古浑成,尽显雅致。蔡元培、于右任、章太炎、柳诒徵、冯玉祥、柳亚子等数十位名人为之题跋。关赓麟、张祖铭亦在其中。关氏诗赞曰:“旧时吹笛忆梅边,墨晕华光久失传。留得萧洲家法在,不妨闺阁有逃禅。”
著名词人龙榆生,也与这对夫妇有交往。1954年,龙氏曾题《浣溪沙·稊园关赓麟主人属为其室织云女史题金纤纤小像砚拓本》,词曰:“瘦了腰支怕卷帘,银钩妙出玉纤纤。博山香烬爱重添。珍惜蕙心归茧纸,较量茶味指芸签。藕丝怜取蔗根甜。”
题中所称“金纤纤”,即清代闺阁诗人金逸(1770—1794)。她字纤纤,苏州人,嫁诸生陈基(字竹士)为妻。金氏诗才跌宕,落纸成秋,每下笔,“如骏马在御,蹀躞不能自止”。其曾与吴门一众才女于虎丘剑池旁结诗社,唱和无虚日,同好以“祭酒”誉之,著有《瘦吟楼诗稿》《虎山唱和诗》。
所谓“金纤纤小像砚”,又称“瘦吟楼砚”,相传由金逸手制,背有自写小影并题一绝:“绣院微风不隔帘,瘦来小字称纤纤。自量只有腰盈尺,一著春寒病要添。”沈涛《洺州唱和词》、邓之诚《骨董琐记》等记之。张祖铭收藏此砚拓本,并邀约名家题赏,实乃向慕纤纤诗才。当然,金逸与夫君“吟声相答,形影无间”,也令张氏在历史的折光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日常。
金氏殁时年仅25岁,但诗名流传至今。她的名句“病起名香焚不得,花阴小立当薰衣”(《病起》),因载入《随园诗话》而广为人知。诗中勾勒的婀娜凄冷之影、病柳扶风之美、风裁窈窕之姿、楚楚动人之态,尽显吴地女子的秀逸清婉。对比张祖铭的诗,“万卷惊涛接碧穹,海光山色淡空蒙。一弯钓石寒云外,三径人家密雨中。天际归帆疑白鹭,林端疏籁度征鸿。游人寥落园林寂,惟有秋花遍地红”(《北戴河海滨》)。可谓风格迥异。张氏之作,气象宏阔、思致幽渺、沉郁苍凉、遒劲悲慨,精神底色上开阔雄健,逸出一般闺阁诗之范畴,潜蕴着一股豪杰丈夫气。
当然,张祖铭或无意与前贤一较高下,但“娥眉都有千秋意”,作品众口传播、经年不衰,历经岁月的淘洗仍能被人忆起,大约是同为才女的她们一致的心愿吧! 赵韡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