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张晓晨 李立晨 实习生 胡子扬
图/本报记者 张晓晨
“这场展览不是简单的作品陈列,而是一次对徐州书画文脉的深情回望与当代对话。”站在“彭城风华·翰墨流芳”中国当代徐州籍书画名家精品展的展厅内,展览策展人、徐州艺术馆策展总监王国宇望着墙上喻继高、马世晓等名家的作品,话语中满是对这场展览的珍视。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徐州艺术馆策展人房辉介绍:“从策划初衷到作品遴选,从布展设计到文化价值传递,我们希望让喻继高、马世晓、张立辰、江文湛、朱振庚、程大利6位徐州籍书画大家的34幅精品力作,在徐州艺术馆绽放出深厚的文化魅力。”
策展初衷
回应文旅热潮,唤醒本土文化认同
谈及为何策划这场展览,王国宇首先将其置于徐州近年文旅发展的大背景下。“近两年来,徐州文旅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探寻楚汉文化的魅力,本地市民也开始主动挖掘家乡更深层的文化底蕴。”他坦言,徐州作为历史悠久的“书画名城”,有着从汉画像石延续至今的艺术基因,但这份积淀在过去更多是“藏于深巷”,未能以更鲜活的方式与公众见面。
暑期是文旅消费的黄金期,也是公众文化需求最旺盛的阶段。王国宇与房辉两位策展人意识到,徐州艺术馆作为城市重要的艺术阵地,必须抓住这个契机——既要用高质量展览承接游客的文化期待,也要让本地市民、学生通过笔墨艺术,真正读懂“徐州书画”的分量。
“我们不想做泛泛的展览,而是要打造‘大家+大展’的标杆。当游客逛完云龙湖、云龙山后,能走进徐州艺术馆,通过6位名家的作品触摸徐州的艺术灵魂;当青年们在展厅里看到从家乡走出的艺术家们如何用笔墨对话传统,这种文化认同感是无比珍贵的。”房辉说。
在他看来,这场展览更是徐州艺术馆“讲好徐州书画故事”的必然选择。“过去提到徐州文化,大家先想到楚汉争霸、汉墓文物,但书画艺术同样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6位大家虽常年在外深耕,但作品里始终带着徐州的‘气’——那种楚汉文化特有的大方庞沛、风骨卓然。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气’提炼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徐州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更有持续绽放的艺术生命力。”
作品遴选
“压箱底”的精品,才配得上“名家”二字
“精品展的‘精’,从来不是数量多,而是每一幅都能代表艺术家的最高水准。”谈及此次展览的作品,房辉说,为了选出真正的“精品”,他们从创作年代、艺术风格、题材代表性等多个维度筛选,最终确定的34幅作品,涵盖中国画与书法两大品类,每一幅都是徐州艺术馆“压箱底”的馆藏精品,每一幅都值得驻足细品。
“喻继高先生的工笔花鸟,我们选了他的《芳园春晖》等代表作,显示出工笔的细腻雅致,一花一鸟都藏着对生命的敬畏;马世晓先生的书法,我们特意挑了《草书苏东坡诗一首》等多幅书法作品,洒脱的笔墨里藏着筋骨,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传统书法的沉潜与突破;张立辰先生的大尺幅田园题材《指墨大写意》与《清供图》等小品,选的是他坚守‘意象’精髓的作品,苍劲笔触里全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王国宇对每一幅作品都了如指掌:“这些作品不是随便从馆藏库房中拿出来的,而是结合徐州的文化语境,专门为这次展览‘量身挑选’的——有的是他们的标志性作品,有的是蕴含家乡情结的创作。”
布展设计
让笔墨与空间“对话”,还原艺术本真
走进展览现场,没有繁杂的装饰,只有柔和的灯光、错落有致的作品,以及笔墨间流淌的气韵与展厅沉静氛围的相融相生。
“布展不是‘炫技’,而是要为作品服务。”王国宇介绍说,“工笔画需要细腻的灯光凸显细节,我们就调整了射灯的角度和亮度,让喻继高先生笔下花鸟的纹理清晰可见;书法作品讲究‘气韵连贯’,我们就根据字体的大小、章法,调整作品间的间距,让马世晓先生的草书‘走’起来,让观众感受到笔墨的流动感。”
更用心的是,策展团队还根据作品的风格与文化内涵,划分了“工笔雅韵”“写意风骨”“书法气象”三个隐性展区,让观众能顺着“笔墨脉络”理解徐州书画的传承与创新。“比如把朱振庚先生朴拙含哲思的重彩写意画,和江文湛先生灵动奇趣的荷花作品相邻陈列,既能看出两位艺术家的风格差异,又能感受到他们共同的‘徐州基因’——那种不刻意雕琢、大气磅礴的气质。”王国宇说。
社会反响
让外行“动心”,让内行“认可”
展览开幕至今,展厅里时常能看到驻足细品的观众——有意气风发的高校学生,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还有专程从安徽、山东等地赶来的游客。来自安徽的杨女士在观赏了马世晓的草书作品后,与王国宇作了交流:“我不懂书法,但能感受到作品里的‘劲’,那种自由洒脱的力量,一下子就撞到心里了。”
“好的展览,既能让外行‘动心’,也能让内行‘认可’。”房辉透露,展览开幕后,不少省内乃至全国的书画界人士专程来徐观展,有位书法评论家评价:“没想到徐州能把6位大家的作品集齐,更难得的是,展览通过作品讲透了‘徐州书画’的文脉,这才是有深度的策展。”他说,展览不仅是展示作品,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自信”,让徐州人重新认识家乡的艺术分量。
双重价值
赋能文旅,提升场馆品牌影响力
这场展览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次成功的展出”,更在于它为徐州文旅融合与徐州艺术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在王国宇看来,对徐州艺术馆而言,这场展览更是一次“实力证明”——高水平的名家展,不仅能做好,还能做出深度、做出特色。王国宇坦言,展览启幕后,已有几位外地艺术家主动联系,希望能在徐州艺术馆策划个人展览。“这就是‘以展立馆’——通过高质量的展览,提升场馆的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形成‘好展览吸引好作品,好作品吸引更多观众’的良性循环。”王国宇说。
更重要的是,这次展览为徐州书画文脉的传承埋下了“种子”。“展览期间,将举办高校师生参观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这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解读6位大家的艺术成就。”房辉说,他希望这场展览能成为徐州书画文化传播的新“起点”——让更多人关注徐州的艺术家,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传承这份笔墨情怀。
未来展望
围绕徐州文化,策划更多高质量展览
在房辉看来,徐州艺术馆的核心价值在于扎根本土、服务公众。“接下来,我们会总结这次展览的经验,继续围绕徐州文化做文章。”房辉说。
“有这么深厚的书画底蕴,有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是徐州人民最宝贵的财富。”王国宇说,通过高质量策展,把本土的文化资源做深、做透,让这里既是展示徐州文化的窗口,也是连接艺术家与公众的桥梁,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正如这次展览的名字‘彭城风华·翰墨流芳’,我们希望通过笔墨,让徐州的文化风华得以延续,让艺术的芬芳流进更多人心里。”
展览将持续至9月10日,而展厅里的笔墨香,正伴着观众的脚步声,在这里续写着属于徐州的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