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辉 实习生 王丹巧 陆子婷 张期如
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电动自行车以其轻便、灵活的特点,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得力伙伴。然而,飞线充电存隐患、插拔电线太繁琐以及充电桩“一桩难求”等情况让不少车主十分苦恼。如今,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技术为这一民生痛点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近日,记者在鼓楼创芯谷门口看到,这里新安装了一台磁吸式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桩。充电区里看不到充电插座,只有主机柜和地面上的磁吸感应装置。市民停车落撑,用手机扫码,充电灯随即亮起,整个充电操作用时不到1分钟。
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其中有什么秘诀,下一步会如何发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新助力无线充项目实施方、徐州东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创科技)一探究竟。
科技赋能,打造出行充电新方式
据东创科技总经理王辉介绍,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却蕴含着高科技的智慧。简单来说,它通过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电磁场,将电能以非接触的方式转移到电动车的电池中。这种充电方式,不仅避免了有线充电需要插拔电线的繁琐操作,还减少了因电线老化、破损等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让充电过程更加安全、便捷。
无线充电桩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无论是小区,还是公共场所,都可以安装。无线充电桩的布局可以为市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用户只需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充电区域,无需插拔电线,扫码即可对车辆进行无线充电。这种便捷的充电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还可促进公共场所服务质量的提升。
那么,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是如何实现的?王辉表示,秘诀就在于电动车的脚撑上。据介绍,该充电桩对车身型号没有要求,车主只需要在车体上加装接收器就可以使用无线充电模式了。改装电动自行车脚撑是最方便的一种方式。专业的技术人员将电动自行车的脚撑换成无线充专用充电脚撑,使车辆具备无线充电的功能。这种改装方式简单易操作,不会对车辆的整体结构和性能造成影响,而且改装后的车辆外观保持不变。充电时只需要把脚撑落在地面上圆圈的中心,扫码即可进行无线充电,使用起来十分便捷。
“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是科技与环保的完美结合。不仅解决了传统充电方式的诸多弊端,还为绿色出行注入了新的活力。”王辉说。
破解痛点,开展充电安全新方案
据王辉介绍,无线充电系统内置了多重智能保护机制,能够实时监测充电状态,在出现异常情况时会自动断电,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此外,无线充电的发射端与接收端都进行了灌胶处理,具备良好的防水、防高温性能,即使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也能稳定运行,同时规避了雨雪天气充电漏电与短路的风险。在安装无线充电车载端之前,系统会向用户收集电动自行车的电瓶型号、使用年限等信息,在充电时就可以智能调节电压,能够延长电瓶寿命20%以上。
“我们推出的无线充电技术,在操作、收费及适配性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相较于传统有线充电需要拔插,且受充电线的限制,无线充电操作简单,仅需对位停车,将脚撑接受盘置于充电盘上,随后扫码进入小程序,即可支付充电。”王辉表示,在收费方面,会员享受全国统一低价,按实际消耗民用电量计费。非会员也可以按需扫码充电。此外,充电桩的主机设有两个监控,与后台相连,可监测车辆的定位,为车主提供更为安全的充电环境。
引领发展,助力充电行业新业态
作为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保有量已达4亿辆。随着电动自行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无线充电技术有望成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作为该领域的积极探索者,王辉表示,无线充电技术正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行业带来安全升级与业态革新。在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优化市容管理、增强城市能源系统的智能性与韧性、推动智慧城市与低碳建设、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作出优秀表率。在政策扶持下,该项目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和跨行业合作,成功提升了充电服务的安全性与效率,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在我市逐步落地应用。该设备首批已经入驻鼓楼创芯谷、晶典小区、万科北辰小区等。下一步,将根据试点运行情况,逐步推广建设更多电动自行车无线感应充电桩。
“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技术性能,推动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的广泛应用。”王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