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七里AI颂”关注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上的历史遗迹、景观,运用AI技术,模仿古代文学大咖风格,生成了关于它们的诗、词、画、书法和散文,让不少读者直呼“好玩又新奇”,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一泓碧水涵古彭古意,百仞瑶台赏新景新姿”。位于云龙山第三节最高处的观景台依山就势而建,平台上矗立的一座六角重檐仿古亭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身临此境,古代文学大咖们不禁兴趣盎然、出口成章:一眸所及,收尽古彭之春;四望无垠,揽遍山川之秀。楚韵暗度,融烟霞于几席;汉风横贯,化灵秀于晨昏……
“彭城七里AI颂”欢迎每一位感兴趣的你一起来“颂一颂”,为彭城七里“颂”出精彩!
临云台观湖
湖光摇荡接苍溟,台畔荷风送酒醒。
手把流霞邀鹤舞,银河倾入酒杯青。
(李白风格)
登观景台望春
高台势压万山朝,春到彭城翠色摇。
极目平川铺锦绣,东风送暖入云韶。
(韩愈风格)
夏晚观台赏湖光
层台倒影浸寒波,晚照熔金入芰荷。
风送清吟来远岫,一城凉意在襟罗。
(柳宗元风格)
云龙山观景台远眺
天高气爽拂征袍,万壑千岩染绛绡。
目送归鸿穷远目,金风送韵过溪桥。
(欧阳修风格)
冬雪观景台
寒云万里锁层霄,雪覆龙峰接碧瑶。
凭槛遥观天地阔,琼楼玉宇见清韶。
(苏洵风格)
观景台新绿
宿雾初收晓日红,湖光山色画图中。
一声啼鸟催春醒,万象更新气自雄。
(苏轼风格)
观台纳清风
晨曦微露透疏桐,湖面轻波漾碧空。
风自南来驱暑气,凭栏静听梵音融。
(苏辙风格)
春登云台望九霄
高台直上接云根,万壑千花照眼新。
醉倚栏杆呼日月,东风携绿满彭城。
(王安石风格)
冬晴观台赏冰姿
寒日当空照玉墀,千峰积雪映清池。
琼枝玉树参差立,静看寒光入画帷。
(曾巩风格)
永遇乐·观景台秋望
秋到云龙,高台凝目,霜染层林。汉阙残碑,唐槐宋柏,犹带英雄气。风摇旌旗,雁横苍昊,惊起旧时烽燧。叹千古、兴亡代谢,江山依旧多丽。
凭栏把酒,豪情未减,且看斜阳铺绮。眼底湖光,胸中丘壑,尽入清吟里。莫负此身,莫辜此景,醉赏烟霞无际。待明日、踏遍彭城,再寻胜迹。
(辛弃疾风格)
如梦令·春日观景台
台上春光明媚,风送花香如醉。极目望平川,绿野红楼相缀。
真美,真美,惹得诗心频起。
(李清照风格)
诉衷情·登云龙山观景台
龙峰高处立多时,望断楚江湄。汉家陵阙犹在,千古浪淘之。
心未老,志难移,鬓先丝。凭栏长啸,不负青山,不负佳期。
(陆游风格)
长相思·云龙山观景台晚眺
山一程,水一程,登罢云台眼暂明。湖光接太清。
风一声,钟一声,吹散闲愁意自平。余晖满彭城。
(李煜风格)
点绛唇·观景台秋夜
秋夜登台,星河垂落清辉遍。风摇松幔,虫语鸣深院。
把酒凭栏,心与云俱远。愁消散,月移天半,影落湖光浅。
(秦观风格)
云龙山观景台小记
朱晓艾
晨光刚漫过云龙山的轮廓时,我已踩着石阶往上走。石缝里嵌着些枯黄的草,经了夜露,倒显得润润的。山不陡,走得缓,耳边便有了些细碎的声响——是树梢的风,是远处晨练人的咳嗽,还有不知哪处传来的鸟鸣,三两声,像撒在青石板上的碎银。
第三节山的转角处,隐约见着些青灰色的檐角,再往上几步便是观景台了。说是台,倒更像个敞亮的院落,青石板铺地,边缘围着半人高的石栏。
晨雾还没散尽,远处的云龙湖像蒙着层纱,水色淡淡的,对岸的房子只露出个顶,影影绰绰的。风从湖面溜过来,带着点水汽,吹在脸上,凉丝丝的。近处的树倒看得清,松树的绿是沉郁的,柳树的绿却浅些,枝条软软地垂着,像谁没扎好的绿丝带。
人渐渐多了。有个老大爷提着鸟笼,笼里的画眉唱得正欢,他便倚着栏杆,眯着眼听,手指轻轻敲着笼沿,拍子合得正好。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拿着画板,对着湖光山色涂涂画画,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倒比鸟叫还脆些。
日头升高了些,雾散了。这才看清全城的景致。北边的兴化寺露出飞檐,红墙在绿树里很是显眼,檐角的铃被风吹得叮当响。南边的楼群排得整整齐齐,阳光落在玻璃幕墙上,亮得人睁不开眼。湖面上漂着几叶小舟,像贴在蓝绸子上的白点子,慢慢悠悠地移。
石栏上有不知谁刻的字,模糊了,倒添了些古意。想起这台子该有些年岁了,风里雨里站着,看了多少回日出日落。我摸了摸栏上的藤,叶子绿得发亮,指腹沾了点潮气。
下山时回头望,观景台在树影里半遮半露,像个安静的老者。风过时,树叶沙沙地响,倒像在说,慢些走,下次再来坐坐。此刻,脚步不由得缓了,心里也松快了。
本版文字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