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泓雨
7月末,在四川宜宾的盛夏赛场,当显微镜下那片银白色的铁素体组织清晰呈现时,徐州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王璇璇长舒了一口气。这个在实验室里磨了不知多少个试样的姑娘,终于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将平日训练的精准与沉稳化作国赛一等奖的荣光。
与此同时,队友靳心、谢黄涛也传来捷报,这支由张宁、杨峰、赵恩兰等6位老师带队的战队,一举斩获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及团体三等奖。首次参加金相大会的他们亦收获3项个人三等奖,刷新了学校在这项材料类顶级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战绩。
从“试试看”到“必须赢”
“这个比赛考验的是材料类专业的基本功,是材料类专业规模最大、影响力最高的一项赛事。”指导老师张宁如此评价。赢得比赛意味着什么,在材料类专业学生们的心中不言而喻。
每年3月是校赛启动的时间,校级选拔是通往这项国家级赛事的第一个关卡。尤其是今年,5月23日,徐州工程学院首次成为该项赛事的江苏赛区考点,对于本校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今年的校赛,徐州工程学院有80余名学生报名。
当大家跃跃欲试的时候,王璇璇也动了心。对于最初参赛的目的,她坦言道:“刚开始就想拿个省奖,给我的大学留个念想。反正可以‘试试看’嘛。”没想到,自己一路突出重围,“杀”进决赛赛场。
选拔的激烈是残酷的——71人经首轮集训淘汰过半,30人在显微镜下的“火眼金睛”考核中再筛一半,最终只有6人突围省赛。
获得国赛二等奖的靳心同学至今记得十五进八时的惊险:“和我同组的是一位土木专业的同学,老师都夸他磨得极好。但他可能是因为紧张,比赛时把试样掉在地上了,这个失误让他错失了晋级机会。”这个细节让所有人明白,这场比赛拼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心态。
无论是靳心或是王璇璇,谁也没想到,这场始于“试试看”的征程,会成为一场跨越4个月的修行。省赛中,这只队伍斩获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并收获团体一等奖的佳绩。其中,靳心、王璇璇获得省赛一等奖,谢黄涛获得省赛二等奖,3人晋级国赛名单。
细节里藏着胜负手
盛夏的实验室里,空调嗡嗡作响。由于要兼顾学业,暑假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集训”的日子。每天早九晚五,6个小时雷打不动的训练成为常态。
“金相技能”其实就是把试样打磨至平整,能在显微镜下清晰观察到组织结构。金相大赛的赛场,藏着最严苛的“微观美学”。选手要将粗糙的铁块磨成镜面,在30分钟内完成从粗磨、精磨、抛光到腐蚀的全流程,最终在显微镜下呈现清晰的晶体组织——这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极致的耐心。
“最磨人的是找差异。”王璇璇笑着说,看似同样的两个试样,在200倍显微镜下可能天差地别:一道发丝般的划痕、一片若隐若现的黑灰区域,都可能让分数大打折扣。为了找到最优手法,她翻遍小红书上的“金相秘籍”,私信请教往届选手,就为弄清“为什么这次的铁素体更亮”。
靳心在多次训练中总结出不少实用技巧。他强调手势和发力的重要性:“正确的手势能让试样非常稳定,不会因为手上有水就滑走,而且要让试样非常贴合砂纸。发力必须均匀,这样每一次在砂纸上留下的划痕长度才能一样,这是保证试样平整的关键。”
在砂纸使用上,靳心也有自己的心得:“砂纸要从最粗的180目开始,依次用到400、600、800、1000、1200目。换砂纸的时候,一定要把试样转90度,这样才能把上一道的划痕完全覆盖掉,不然显微镜下就会留下痕迹。”
最后的抛光环节,抛光布要保持湿润,转速要控制好,把试样轻轻放在上面,利用抛光膏里2.5微米的金刚石颗粒去除大划痕,这个过程不能急,要均匀移动试样。
老师们的“助攻”无处不在。张宁老师每天比学生早到半小时,打开实验室的门,杨峰老师亲手配置腐蚀性极强的硝酸酒精,赵恩兰老师带着学生在显微镜前逐点分析缺陷,学校教务处和机电学院领导也为备赛提供了各种保障与支持……
“很感谢各位老师,他们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支持我们也支持这项赛事。”靳心说。
千锤百炼方能从容亮剑
国赛的紧张感从报到那天就开始蔓延。来自全国562所高校的2300余名选手齐聚宜宾,分3个赛场同时展开博弈。
“和其他优秀选手PK,更体会到‘山外有山’,手心全是汗。”靳心坦言,但想起训练时磨过的成百上千个试样,心又定了下来。最终凭着充分的试炼,选手们皆收获桂冠。
“十年前第一次参赛,我们连像样的显微镜和磨光机都凑不齐。”指导老师张宁感慨道。从2016年首次参赛的青涩,到如今承办省赛、成为国赛现场评委、斩获国赛一等奖,这支队伍的成长轨迹正是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缩影,是学校创建“徐州大学”和“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真实体现。
实验室从最初的8台基础设备,升级到如今16台带电脑的高端显微镜和8台磨抛一体机;训练环境从靠电风扇降温,到加装空调的舒适空间;指导团队从两人扩充到六人,还加入国赛竞赛委员会委员、省赛竞赛委员会副秘书长这样的“智囊”。
如今,金相技能成为材控专业的“必修课”,往届选手返校分享经验成为传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早已融入日常。
“磨试样就像打磨人生,急不得、懒不得。”王璇璇说,这段经历让她坚定了考研深造的决心,“连显微镜下的微米级缺陷都能搞定,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领奖台上,奖牌的光芒映着年轻的笑脸。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队伍,用数百个日夜的坚守证明:所谓奇迹,不过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所谓成功,不过是让热爱与坚持在时光里发酵。而徐州工程学院的金相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