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浚豪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持续点燃着暑期档观影热情。
当硝烟在镜头里散去,赵宜芳泪痕未干却强撑微笑的面容,凝成历史剪影。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徐州籍演员王真儿用充满张力的表演,将这位战火中的照相馆老板娘——一位守护真相的普通中国女性,永久镌刻于银幕。
徐州话里的历史温度
影片中,王真儿扮演的是照相馆老板娘赵宜芳。镜头里,赵宜芳颤抖着剪断女儿的长发,独特的徐州方言引发观众热议。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讨论赵宜芳讲的是哪里的方言。
“在当时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是从外地来到南京生活,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音才能更鲜活地展示当时的情景。”王真儿解释采用方言表演的缘由,“在我的印象中,徐州话铿锵有力,有一种北方人的耿直感。但在这次表演中我发现,徐州话通过赵宜芳的传递,也可以有温婉的力量。”
片中与女儿互剪头发的戏份最令她刻骨铭心。“每剪一刀,都是一种割舍。”王真儿说,“这既是与家人的生离死别,也暗示将用生命托举罪证底片。赵宜芳剪断的是与旧世界的牵连,踏上的是带着希望传递真相的征途。”
战火下的民生缩影
王真儿饰演的赵宜芳,原本是一名家境殷实、生活安稳的普通女性。但在战火蔓延至南京城后,她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写。“人物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她的故事能让观众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王真儿这样解读角色。在她看来,赵宜芳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她是只想在灾难面前坚持活下去的普通人,却做出了诸多不同的选择。
“她不仅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也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缩影。她善良、坚韧,身上有着女性最原始的力量。她用最朴素的良知,守护乱世下的微光。”王真儿说。
为了贴近角色,王真儿在拍摄前期反复观看导演提供的日军暴行影像资料。“彻骨的疼痛感让我完全‘魂穿’赵宜芳。”她坦言,这是自己最难抽离的角色之一,“戏后需要做心理‘大扫除’回归自我,但那段沉重的历史,将永远铭记。”
这次参演让王真儿对和平有了更为刻骨铭心的认识:“如今的安宁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王真儿表示,路演中一个孩子抱紧母亲说“还好你没生在那个年代,否则就没有我了”,她听到后眼眶微红,“我们是赵宜芳们的‘后来人’,要替他们好好活。”
银幕内外的故乡情怀
谈及故乡,王真儿说:“徐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地锅鸡、烧烤这些美食,这些都值得被更多人看到。”作为演员,她将故乡情怀转化为行动。“在《南京照相馆》中说出的每一句徐州话,都是让故乡被更多人看见的机会。”王真儿表示。
“故乡是我的根,我会用每个角色为徐州添彩,做一个传递正能量的人,也会继续用作品展现故乡印记,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故事与温度。”王真儿认真地说。
戏里用方言守护历史真相,戏外用职业反哺故土,这位徐州女儿正以最朴素的方式,践行着对故乡的热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