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昱 通讯员 王方
“雨下得又急又大,屋顶却一点没漏,太好了!”近日,一场大雨过后,家住泉山区七里沟街道七里沟社区梨园小区的王阿姨站在小区11号楼楼下,抬头望着楼顶层的防水隔热层,脸上笑开了花。“以前一到下雨天,家里就跟‘战场’似的,一家人忙着接水,盆盆罐罐都得派上用场。现在好了,再大的雨也不怕,夏天屋里还凉快!”
梨园小区共有13栋楼,其中建成于2001年的11、12、13 号三栋楼因建成较早,楼顶防水层老化损坏严重,楼顶外墙裂缝也逐渐形成并扩展,漏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几年来,每到雨季,这三栋居民楼顶楼的居民家中室内墙面受潮已成常态。
社区接到群众反映后,迅速行动起来。梨园小区作为早期拆迁安置小区,没有房屋维修基金,同时,这三栋楼的部分低层住户认为顶层漏雨与他们无关,且担心楼顶全覆盖修缮会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修缮意愿不强。如何统一居民思想,成了推进楼顶修缮的一道难题。七里沟社区党委书记苗文举介绍说,最初协商时,低层住户尤其是一楼住户拒绝签订《房屋修缮同意书》,邻里间的矛盾一度突出,居民间的意见分歧让修缮工作陷入僵局。
为了统一居民思想,七里沟社区联合物业开启了沟通协调工作。一方面,邀请人大代表、议政代表、政协委员通过民生月谈、举行协商议事会、入户走访等形式,与三栋楼1—4 层的81户住户沟通,耐心倾听每户住户的诉求。针对低层住户的顾虑,详细讲解修缮后的房屋安全标准和长远益处,耐心化解矛盾。另一方面,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支持,明确了施工安全标准,并承诺施工时兼顾太阳能设备的安全摆放,为工程推进扫清障碍。在社区、物业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反复沟通协调下,三栋楼102户居民达成共识,签订了《房屋修缮同意书》。同时经过社区多次牵头协商,由居民自发筹集的30万元修缮资金到位。
5月8日,施工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楼顶修缮工程正式动工。为保障施工质量,社区成立由人大代表、议政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面监督。一个月里,施工队顶着烈日更换防水层、铺设保温层,监督小组全程盯守,小到一块砖瓦的铺设角度,大到施工进度的协调,事事上心。
如今,修缮工程已顺利交付,并且经受了8月6日那场大雨的考验,施工质量得到验证,居民们的“心病”也根除了。除了漏雨问题,新铺设的防水隔热层也减轻了楼顶“蒸笼房”般的闷热。现在走在小区里,“老三栋”的居民们碰面时聊的不再是漏雨的烦恼,而是对居住环境改善的满意,对社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