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莎莎
“战斗,徐州队!赫日希徐州队!”(“赫日希”在藏语中有“加油”的意思)
8月16日晚,宜兴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内,徐州十二人球迷协会的呐喊声震耳欲聋。与以往不同的是,不少球迷的脖子上多了一条象征敬意与祝福的哈达,身旁更簇拥着25名特殊的“小战友”——来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的孩子们。
“徐州队,秀贾!”
看台上,一声声稚嫩却响亮的加油声,正从他们口中奋力喊出。孩子们身着崭新的徐州队红色球迷服,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庞因兴奋涨得通红。
这25个跃动的鲜亮红色,与徐州球迷方阵融为一体。藏语的助威声与汉语的呐喊奇妙交织,在空气中碰撞、融合,汇成一股奔腾不息的热流。
这份热烈,源自赛前那份温暖的约定。
日前,江苏开展“我要看‘苏超’——青海学子赴江苏暑期研学”活动,十二人球迷协会与兴海县的孩子们相约共看球赛,一起为徐州队加油。
为了这场珍贵的相聚,十二人球迷协会的成员们早早备好了心意:崭新的书包、火红的球迷服、贴心的日常衣物……当孩子们接过这些满载关爱的礼物,他们郑重地回赠了从2000多公里外家乡带来的珍贵礼物——洁白的哈达。
当一条条承载着高原阳光与纯净心意的哈达轻轻落在球迷们的肩头,许多人的眼眶瞬间湿润了。他们真诚地重复着刚学会的祝福:“扎西德勒,扎西德勒!”藏语的祝福混着汉语的欢笑,在看台上漾开圈圈涟漪。
此刻,来自兴海县的哈达悄然融入到体育场沸腾的热浪之中。
“会长叔叔,‘秀贾’在我们藏语里也是‘加油’的意思!徐州队,秀贾!”一位兴海小球迷现场认真地教着十二人球迷协会会长陈冠宇,引发了一片善意的笑声,这笑声,悄悄抹平了高原与平原的距离,让不同的语言在同一个心跳中找到了共鸣。
这场跨越山河的相聚,正是徐州与兴海之间那条绵延千里、深情厚谊纽带的生动缩影。
自2010年起,徐州市与兴海县携手同行,在对口帮扶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民生改善、教育提升、医疗卫生……一直以来,徐州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核心使命,累计投入6.14亿元,63个设施项目顺利落地,让兴海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对口援建政策带来的实惠。
绿茵场化作温暖的怀抱
“孩子们都非常兴奋。这次活动,是两地情谊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的种子,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观赛现场,看着眼前的一幕幕,徐州第六批援青干部李东阳满眼欣慰。
“苏超”赛场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连结了大运河奔涌的豪情与三江源头的澄澈,让一场球赛超越了胜负的边界,成为民族情感交融的生动课堂。而这片绿茵场,也化作一个温暖的怀抱,让天南海北的我们,真切触摸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磅礴暖流。
终场哨响,比赛落幕,但情谊的纽带仍在延伸,交融的故事远未结束。观赛后,孩子们将前往徐州,在这座情谊深厚的“第二故乡”,亲身体验汉文化的博大精深,近距离感受彭城人民的“有情有义”。
从三江源头到太湖之滨再到云龙湖畔,这2000多公里的路途,是徐州在对口支援工作上用情用力写下的答卷。而足球滚动的轨迹,正悄然画出一个更大更美的同心圆……
■文明观赛
看台上的“隐形约定”
本报记者 马思为
终场哨声划破宜兴市体育中心体育场的夜空,欢呼与叹息还未完全消散,看台上已悄然切换了“频道”。
8月16日晚,徐州队客场对战无锡队的比赛落幕,刚为球队呐喊了90多分钟的徐州球迷们没有急于离场,而是纷纷俯身,将散落的应援标语、包装袋一一捡进自带的垃圾袋里。夜色中,一个个躬身的身影,构成了赛场外最动人的风景——这便是“苏超”赛场上,那份心照不宣的“隐形约定”。
“垃圾袋折起来就一小团,揣在兜里不占地儿,还能把垃圾都带走。”徐州球迷王磊正将座位附近地上的最后一片纸屑塞进袋中,作为观赛多年的资深球迷,他的观赛装备从最初的应援旗、降温贴,慢慢多了一样“硬核标配”——垃圾袋。
“刚开始就我们几个老伙计带,现在看台上几乎人手一个。上周去常州客场看比赛,我们徐州球迷赛后清理垃圾的照片还被媒体拍下传播了出去!”他笑着晃了晃手机里的照片,定格的画面中,身穿徐州队红色应援球衣的球迷们,正将垃圾袋投入垃圾桶中。
这份文明观赛的自觉,并非凭空而来。在徐州各方的持续引导下,“带文明去客场”早已成为球迷圈不成文的规定。
“输赢是赛场上的事儿,但文明是咱徐州人的脸面。”如今,客场作战的徐州球迷不仅自备垃圾袋,遇到邻座随手丢垃圾,还会主动提醒保持场地整洁。
赛事间隙的细节更见真章:带孩子观赛的家长,正教孩子把空瓶捏扁放进袋中;邻座球迷不小心碰翻饮料,立刻有人递来纸巾……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文明长河。
“以前总担心大型赛事后垃圾成堆,清理起来费时费力,现在完全不用愁。”场馆保洁员张阿姨望着几乎不用清扫的看台感慨道,球迷们的自觉行为,让她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这种刻进骨子里的文明素养,离不开城市沃土的深耕。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徐州,早已将“文明基因”融入城市肌理:社区里的垃圾分类宣传、街头的文明标语、学校里的礼仪教育,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市民的行为习惯。而赛事运营方国体徐州更将文明理念植入观赛全流程,多维度的引导让文明观赛从“倡议”真正变成了“习惯”。
球场上的比分有高低,但看台上的文明没有输赢。
在这场关于文明的“持久战”里,每一位徐州球迷都是参与者、守护者。他们用一次次俯身的剪影、一个个自觉的瞬间,将“隐形约定”写成城市最鲜活的文明注脚,让徐州的开放包容与温厚有礼,在赛场内外绽放持久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