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6

赋予科技生命的刻度 徐州仁慈医院用智慧化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都市晨报 | 2025-08-19 

本报记者 晏飞

当66岁的陈阿姨因手麻无力走进徐州仁慈医院神经诊室,一场潜在的生命危机被智慧系统悄然化解。

陈阿姨常年务农的双手布满老茧,此刻却连筷子都握不稳。荣醒医生正准备开具磁共振检查时,系统突然弹出红色警示:患者已安装心脏起搏器,不适宜接受磁共振检查!——这份来自六级电子病历的“高级临床决策支持”,瞬间唤醒数据库里尘封的记录:3年前的心脏手术史。最终通过高频超声与肌电图检查,精准锁定臂丛神经纤维瘤并成功实施显微切除。“要不是电脑提醒,后果不堪设想。”术后,陈阿姨颤抖着握住医生的手。

这惊险一幕,即是徐州仁慈医院以智慧化重构医疗本质的生动注脚,又是该院智慧化变革的缩影。

十年磨剑,医院以“智慧为脉”重构医疗本质,用“闭环为络”再造管理体系,借“场景为桥”贯通服务全程,在全国首家斩获非公医疗电子病历六级认证,率先荣膺徐州智慧服务三级医院,构筑起守护生命的数字防线。当数字终端在数据中心实时跳动,当机器人手术点亮希望之光,这座“智慧医疗灯塔”,正以数据之力拓展健康疆界。

智慧医疗:数据驱动临床质变

在骨科手术中心,一场“人机协同”的精准战役正在上演。59岁的张老师因股骨头坏死入院,MAKO机器人根据术前三维重建,在0.1毫米精度下完成个性化假体植入。当患者术后24小时在助行器支撑下迈出第一步时,家属惊喜地拍下视频:“完全看不出刚刚做过手术,简直像换了条新腿!”

“关键在于以智慧化管理推进智慧化运营,建立可量化、可复制、可持续的体系。”理事长宗亚力在信息数据中心大屏前阐述战略。全院数据中枢实时跳动着千余台终端设备传回的信息流,这正是全国非公医疗机构首个电子病历六级系统的核心场景。其“全量整合与智能应用”彻底打通12类核心系统,让多年来沉淀下来的电子病历从“数据孤岛”变身“数据粮仓”。

智慧骨科矩阵正掀起技术革命:“天玑”机器人在脊柱侧弯矫正术中灵活避开神经血管,“星航”导航系统为粉碎性骨折患者植入的钢钉误差仅0.2毫米。2025年上半年,关节外科完成机器人手术近200台,患者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机器人让年轻医生也能高质量完成四级手术。”完成首例机器人距骨骨折手术的专家展示着国际期刊论文。而在阅片室,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GPTSP)正自动标记CT影像中的微小骨裂,诊断效率提升40%。

智慧管理:闭环重塑运营生态

病房里,护士扫描患者腕带,PDA立即弹出提示:“3床患者今天上午手术,预计11:00返回,请做好相应准备。”患者离开病房后,护士按时将室内温度调高,帮助患者术后尽快恢复正常体温。“温暖不是一句嘴上的关怀,而是一项实打实的服务。”护理部主任韩芹说,“可以说,在智慧闭环的帮助下,我们的整套护理服务都是37°C的。”

“从抵触到依赖,电子病历已成同事们的‘贴心助手’。”信息中心主任尹丽丽见证着变革历程。医院构建的52个业务闭环中,甲状腺功能检查的12个节点如精密齿轮咬合:从采血到报告,全流程时限压缩至168分钟。当样本传送出现延误时,系统自动向“环长”发送提示,整改后该环节提速15分钟。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4+4”管理体系——将医院“人员、质量、服务、运营”与患者“效果、费用、关怀、环境”深度耦合。当药房智能系统监测到医生开具不合理处方,会第一时间予以反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在闭环管理下,输血核对差错率归零,病历缺陷率下降。

人才与科技正在共振迸发:23名国家认证的机器人手术医师组成“尖刀连”,年轻医生在导航系统辅助下完成的手术质量评分达98.7分。副院长石荣剑带领团队研发的关节镜机器人技术,登上Springer Verlag出版的骨科权威期刊,让中国智慧走向世界舞台。

智慧服务:场景贯通就医全程

从急救车鸣笛驶入医院那刻起,智慧服务便贯穿生命通道。当心梗患者李师傅被抬下救护车,急诊医生已通过5G传输的监护数据制定抢救方案。家属后来回忆:“救护车上就建好病历,抢回黄金半小时。”

“让每位患者感受有温度的数字医疗”,这一理念推动医院成为徐州首家智慧服务三级医院。诊前服务大厅,张先生扫码调出三维导航,AR箭头在手机屏幕跃动,引导他穿过迷宫般的门诊楼精准抵达骨科诊室。诊中全流程移动支付覆盖,王女士在产房扫码完成新生儿费用结算时惊叹:“真没想到,坐月子都可以这么‘科幻’!”

互联网医院正打破时空壁垒。新疆患者通过“图文问诊”上传X光片,腕关节诊疗专家齐伟亚在线制定治疗方案,药物次日直达乌鲁木齐。更令人惊喜的是,99元“惠徐保”将骨科机器人手术纳入报销,农民工老刘的膝关节置换术因此减免数千元。

在关节外科“免陪护病房”,术后患者正排队进行康复训练。“机器人手术患者康复更快,老张换膝关节后28天就能逛公园了。做完关节手术的患者参加了重阳节爬山比赛、端午节划龙舟比赛。”护士长蔡文清指着墙上的康复记录说。从精确至半小时的预约挂号,到代煎中药的物流追踪,40余个智慧场景让患者满意度达98.6%,投诉率显著下降。

“我们正从IT时代迈向DT时代,下一步将是AI时代。业务数据化只是起点,让数据业务化才能激活创新引擎。未来三年,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打造‘认知医疗’体系,让机器学会理解医生的思考逻辑。”

从智慧服务三级到电子病历六级,“643”工程的全线贯通使医院跻身全国智慧化建设的顶尖方阵。十年累计投入的9800万元,已转化为临床实效:医嘱执行效率提升,平均住院日缩短,年耗材成本也明显降低。当智慧医疗七级建设蓝图在数据中心展开,这座以数据为帆的“健康之舟”正驶向新航程——那里,科技的温度终将抵达每个生命的港湾,仁心仁术在数字浪潮中绽放永恒光芒。 图片由受访医院提供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