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飞
“你永远可以相信医生‘摇人’的能力!”网友们的调侃在诊室回响,徐矿总医院的专家们正用行动诠释:当科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开始“全院摇人”,往往意味着病魔遇到了真正的硬茬。
“摇人”,这看似江湖气的集结号,实则是被写入医院制度的制胜利器——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在无影灯亮如白昼的手术战场,各科大主任的每一次召唤,都是精密如钟表的多学科诊疗机制在轰鸣运转。
百岁老人骨折的手术台上,风险如悬顶之剑。骨科主任发出MDT号令,麻醉、呼吸、心内、神经内科的主任们如星火奔赴……当柳叶刀在岁月褶皱间游走,MDT机制便是最坚韧的生命缆索——无影灯下从无孤胆英雄,唯有星群般的学科协作能缝合时光裂痕,托起生命希望。
少女车祸抢救的战役更显MDT雷霆之力。13岁的身体在血泊中坍陷,急诊警报瞬间点燃全院MDT响应链。创伤外科切开少女胸腔,重症团队稳住循环,影像精英洞穿隐匿损伤,麻醉医师驾驭生命天平。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是死神擂动的战鼓,而多学科协作的洪流硬生生将少女从悬崖边拽回——众人以血肉之躯为桥,在MDT铸就的通道上夺回一片天地阔。
这不是江湖救急!在徐矿总医院,每一次“摇人”都是MDT制度的璀璨绽放。当各科大主任放下学科疆界并肩作战,专业星芒便交织成守护生命的金丝软甲,网友笑谈“病魔来硬活了”,殊不知,医院早已将多学科协作诊疗锻造成破敌重器。众人聚散如星火,心早已拧成一股绳,力已然汇作一团火,只为以患者之名出征!
百岁雷区,毫米级的生命托举
当103岁的陈奶奶不慎跌倒导致股骨颈骨折被多家医院婉拒后来到徐矿总医院,风险如悬顶之剑。高龄带来的心肺功能衰退、严重的骨质疏松,让常规手术几乎成为禁区。骨科主任王建强的MDT号令一出,麻醉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的主任们如星火奔赴。
麻醉专家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在老人脆弱如薄纸的生理机能中找到安全通道?他们以毫米级的精度穿越“百岁雷区”,精准调控药物剂量与循环状态;心内科大拿的目光锐利如鹰,紧锁监护仪上每一道细微的心电波纹,随时准备化解突发险情;呼吸科与神经内科专家则联手筑起双重屏障,守护老人脆弱的呼吸中枢与神经功能。
无影灯下,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机制发挥核心作用:术前由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联合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采用微创技术减少组织损伤;术中实施精准麻醉管理和生命体征调控,出血量控制在50ml以内;术后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策略,通过多模式镇痛、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渐进式康复训练,术后48小时即实现下床活动,术后10天完成全部康复目标,全程未出现并发症,展示了MDT模式在超高龄患者救治中实现微创化手术、快速康复的综合优势。
与死神角力,不放弃任何微光
凌晨两点,胸外科主任、创伤救治中心主任黄继江被电话惊醒:“祖孙三代车祸,血气胸!9岁的孩子危重!”他火速赶到医院。孩子的奶奶和父母伤势虽重但稳定,而9岁的男孩已无心跳、无血压、无自主呼吸。
各科室主任或者学科带头人陆续赶到现场。
抢救室气氛凝重,胸腔插管引流、药物强心、呼吸机支持、持续心肺复苏……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心电监护仪上令人绝望的直线已持续超过医学上常宣告停止抢救的30分钟节点。
“再多做15分钟!不要轻易放弃这个孩子!”黄继江斩钉截铁。按压持续到45分钟时,一丝细微的波动闪现!“还有救,继续,换人!”又是漫长而焦灼的半个多小时,直线依旧。没人放弃,按压持续整整2小时30分钟——奇迹降临,孩子的心跳回来了!
“当听到孩子重启的心跳,那种成就感比任何赞美都动听。”黄继江回忆道。孩子苏醒后高压氧舱治疗无人陪护?创伤中心医护人员争先恐后:“咱们费这么大劲儿夺回的孩子,不能让他废了!”当“黄主任,孩子会笑了”的消息传来,所有坚守都绽放出最耀眼的价值。
事后,黄继江说:“重症医学团队是定海神针,全力稳住几近崩溃的循环系统;影像科精英目光如炬,在纷繁复杂的影像中洞穿每一处隐匿的致命损伤;麻醉医师屏息凝神,在生命天平上驾驭着微妙的平衡。”
生命通路,创伤中心的“快捷方式”
30多岁的任先生车祸后命悬一线,气管插管无法脱离,胸腔持续出血超1000毫升。转入徐矿总医院后,绿色通道瞬时开启。
床边探查揪出元凶,左主气管被血块堵塞,左肺叶竟已离断。呼吸科医生迅速清理气道,胸外科医生主刀胸腔探查,果断切除损毁肺叶、止血一气呵成,骨科紧随其后固定多根肋骨。手术成功,任先生顺利脱机。
“成功离不开中心科学、规范、快捷的机制。”黄继江强调。面对我国每年高达6200万人次创伤就医、致死70万—80万的严峻现实,传统分散救治模式存在明显短板。徐矿总医院以急诊为核心,高效整合神经外科、骨科、重症医学科等十余个科室,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急危重症优先处置等核心制度,锻造出一条创伤救治的“快捷方式”,将多学科协作(MDT)锻造成破敌重器。
“摇人”智慧,为生命撕开光的裂隙
13岁女孩小婧(化名)车祸后昏迷入院,全身多发骨折,生命体征垂危。脊柱外科刘加元主任迅速“全院摇人”,神经内外科、胸外科、ICU专家几分钟内集结。
深度昏迷无法判断神经是否受损,这直接决定手术优先级。徐矿总医院党委书记、骨科学科带头人王云清带领团队反复研读影像,最终拍板,创造手术条件,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进行脊柱手术。术后,小婧转入ICU,多学科专家群每日会商。10天后,小婧对刺激有反应,半月后双脚恢复知觉,神经无损、手术成功的判断精准无误。
可不久后,小婧莫名高烧,刘加元再次“摇人”。呼吸科排除感染,泌尿外科发现肾结石,肾内科专家最终揪出“代谢紊乱”致病的元凶。对症治疗后,小婧迅速康复,重返校园时智力、身体完好如初。锦旗无言,诉说着无尽感激。
“抢救急危重症,从来不是‘单兵作战’。”王云清一语道破核心,“患者脱险,离不开多学科强大支持与精诚合作,这正是三甲综合医院的优势所在。”徐矿总医院已构建起“院前急救—院内评估处置—MDT联合诊疗—手术/ICU治疗”的无缝衔接生命链。
当“摇人”从网络热词升华为制度优势,徐矿总医院的无影灯下便有了最磅礴的注解:每一次多学科集结,都是医者仁心的集体淬炼,每一次“摇人”出征,都在为生命奋力撕开希望的光隙。
主任“摇人”在徐矿总医院不是传说,是以患者之名筑起的生命长城,让死神却步,让希望永驻。
图片由受访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