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赵丝雨 实习生 张晓敏 图/本报记者 孙博宇
8月的午后,阳光把柏油路晒得发烫,蝉鸣裹着热气钻进喉咙,连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记者行至壹捌夜市,来到了正医扁鹊百草饮的门店,茶台上陈列着装有各色茶饮的玻璃容器——琥珀色的液体里浮着草本食材,冰块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杯壁凝着的水珠顺着杯身滑落,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走近茶台,混着梨香与草木清气的凉意扑面而来,恰好驱散了满身燥热。
寻味:燥夏里的对症“良方”
“刚煮好的‘梨润三秋’,试试?”研发负责人王文洋正舀出梨汁,液体泛着温润的光泽。记者接过抿了一口,梨的清甜便在舌尖绽开,随后是百合的柔滑与玉竹的微甘,顺着喉咙滑下去,刚才还发紧的嗓子忽然像被晨露浸过,连呼吸都变得清爽。
“总有人念叨夏天熬夜、应酬多,喉咙里像塞了团干草,这杯就是专门为这情况做的。”他擦了擦手,慢慢讲起这杯梨饮的来龙去脉。
“最早动念头,是有个顾客说‘最近天气干燥,嗓子总哑’,我就翻《饮膳正要》,看到‘梨粥润肺’的说法,当时就想,能不能做成夏日润喉的饮品?”
王文洋说,“但梨性偏凉,直接煮水喝,脾胃弱的人可能不适应。我们试了加生姜,太冲;配桂圆,又太甜,直到翻到‘百合润肺宁神’的记载——你看,百合的温性刚好中和梨的凉,煮出来的汤带着点淡淡的香,也很安神。”
他起身拿来一本厚厚的试配笔记,纸页边缘已经翻得发卷,“最终版配方,加了玉竹和无花果。玉竹能生津,无花果自带蜜甜,不用额外加糖,喝起来像家里炖的梨汤,但更清透。有个经常熬夜写方案的姑娘试喝后说,‘工作累了来喝一口,脑子都清醒点’,那一刻就觉得,这几个月的试配没白费。”
守艺:茶饮里的新旧相融
说话间,后面的操作台传来“咕嘟”的声响,循声望去,几口玻璃锅正翻滚着食材,梨块、百合、玉竹在沸水中轻轻舒展,蒸汽带着香气漫过灶台。
“老法子讲究‘文武火交替’,武火煮沸,文火慢炖,这样食材的‘气’才能出来。但现在生活节奏快,总不能让顾客等3个小时吧?”
他指着一旁的恒温器,屏幕上显示着“85℃,45分钟”,“我们用仪器把火候定在‘文火’的温度,既保证食材的营养能炖出来,又把时间缩到了能接受的范围——你现在喝到的,和用古法炖3个小时的,口感差不了多少。”
一旁的工作人员正在分装茶品小料,杯身上印着简约的本草图案。“杯身也是改了又改”,王文洋拿起一杯,“开始想印复杂的药方,后来觉得太笨重,不如就做成透明杯装,干净,也让人一眼就知道这里面有梨。年轻人说好看,老一辈说实在,这就够了。”
知味:草木间的意外之喜
王文洋望着外面渐斜的日影,手里握着那杯“梨润三秋”:“现在‘梨润三秋’刚上市,已经有老顾客反馈‘喝完以后,嗓子就不那么干了’。其实我们不求它有多么神奇,就希望它能像个老朋友,在你觉得‘嗓子燥’‘心里烦’的时候,递上一口润甜——就像老祖宗说的‘药食同源’。最好的关怀,从来都藏在日常的一饮一食里。”
离开门店时,暮色已经漫过街角,手里的梨饮还带着微凉的温度。晚风拂过,带着一丝草木的清香,忽然明白,所谓匠心,不过是把“人需要什么”放在心上,然后在古籍里找智慧,在砂锅里熬时光,最后把这份妥帖酿成一杯懂时节、更懂人心的清欢。
这个夏天,若你也觉得心头燥热,不妨寻一杯“梨润三秋”——那里面,有梨的清甜,有百合的温润,更有一群人为了“让日子过得舒服点”而付出的,藏在时光里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