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力 武佩剑 通讯员 张炫
“我的设计灵感,源于咱睢宁县博物馆的《舞乐车马图》汉画像石。”在如今的“苏超”赛场上,啦啦队服装已开启“内卷”模式。当人们以为啦啦队服装只是偏活力动感的通款时,徐州队却以文化为笔,将城市符号穿在身上。看着徐州啦啦队队员们身着融入汉画元素的队服翩翩起舞,队服主创设计师洪流难掩自豪。
《舞乐车马图》汉画像石,出土于睢宁墓山汉画像石一号墓,清晰呈现了建鼓舞与蹴鞠同框的场景,是睢宁县博物馆的重要馆藏之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徐州古称彭城,‘彭’字在《说文解字》中即释为‘鼓声也’,建鼓舞就是敲鼓跳舞,蹴鞠就是踢足球,两个场景在一起实在难得。”洪流表示。
据睢宁县博物馆馆长徐娟介绍,建鼓舞起源于先秦,在汉代成为盛行的乐舞形式,以击鼓与舞蹈融合为特色;而蹴鞠作为古代足球,在汉代不仅是民间娱乐,更融入军事训练,承载着竞技精神。这两种汉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在汉画像石中同框,本身就是汉代“活力基因”的直接见证。
6月16日,洪流接到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邀请,担任徐州啦啦队队服的主创设计,为了呈现最佳效果,他和团队先后修改了17版,花费一周时间才完成设计。队服核心理念为“鼓舞彭城,足耀九州”,以红黑为主色调,彰显“大汉雄风”,借鉴汉服侧系帷裳的经典造型,选用轻盈垂坠的面料,既保留了古风的灵动飘逸,又确保舞蹈动作的舒展自如。尤为巧妙的是,帷裳上饰有建鼓舞拓印图,将汉代鼓点的“助威密码”具象化,而后背则以现代审美重塑同款图案,形成前后呼应,让历史符号焕发新潮气息。
“特别感谢睢宁县博物馆提供的高清资料,让设计有了历史依据。”洪流表示,设计的难点是汉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场景会显得生硬,但睢宁县博物馆提供的建鼓舞与蹴鞠表演场景资料,让文化表达有了依托,“汉文化不只是历史,更是有温度的生活方式,就像蹴鞠,千年后的今天仍能点燃赛场。”
“文物不只是展品,当文物元素出现在赛场、被年轻人带在身边,传统文化就有了新的生命力。”洪流希望这次与睢宁县博物馆的合作,能让更多人主动关注本土文物里的故事。“未来,团队还将与睢宁县博物馆持续合作,挖掘汉文化中的生活元素,让设计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千年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生活中持续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