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7

当矿物科学与绘画美学奇妙碰撞 鼓楼区第四届“跟着书本去旅行”暑期系列活动第二站在徐州艺术馆举办 都市晨报 | 2025-08-11 

文/本报记者 李立晨 实习生 胡子扬 秦子耕 图/通讯员 张丙斗

当矿物结晶邂逅颜料晕染,当科学精度碰撞艺术灵动。8月8日,鼓楼区第四届“跟着书本去旅行”暑期系列活动第二站“行走 科学与艺术”在徐州艺术馆1号展厅举办。20余位参与者循着知识的脉络,触摸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温度,为彭城晕染开一抹独特的文化亮色。

解锁矿物颜彩的科学艺术密码

“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以画笔丈量科学肌理,到今年暑期中国美院聂士昌将机械装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作品《滴动仪》爆红网络,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跨越时空,引发着人们的共鸣。”活动开场,徐州艺术馆运营总监柳喜峰分享了自己对科学与艺术的解读。

紧接着,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策展人陈真以《国色密码:矿物颜彩中的科学与艺术》,讲述了展览背后的故事。“从新疆克孜尔石窟的青金石,到北京法海寺的孔雀石;从《千里江山图》的蓝铜矿,到《韩熙载夜宴图》的朱磦,当这些古代画作中的矿物颜料遇上当代实验室的检测数据,曾经抽象的画论记载便获得了可触可感的科学验证。”在他的描述中,石青、青金石、石膏褪去冰冷外壳,化身千年艺术史的密码。

陈真还展示了矿物颜料的研磨、提纯工艺,解析白釉、黄釉、黑釉等瓷器釉色的现代改良路径,并以“五行—五色”的演进脉络,让观众在科学与哲思间穿梭。“知识传递只是起点,我更希望激发人们的兴趣,让他们生活中遇到相关话题时能产生互动与认同。”陈真说。

参加此次活动的徐州工程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陈航说,这场分享为她的材料与设计跨学科研究打开新视野,也为未来的教学与创作注入灵感和启发。

在深度对谈中碰撞思想火花

“包裹着金属丝的矿石,能在特定区域充当收音机,接收无线电波。”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策展人、当代艺术新秀邵沫晗,以技术艺术史切入,分享矿石在当代艺术中的多重身份。

“矿石不再是冰冷的工业原料,而是艺术家介入社会与历史议题的有力媒介。”邵沫晗的分享让观众看到科技与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讲述了《方铅矿电台》如何接收电台信号,介绍了苏格兰艺术家凯蒂·帕特森作品《化石项链》,这件作品由170颗化石雕成的球形珠子组成,每颗珠子都代表生命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在两位嘉宾的深度对谈环节,现场气氛热烈,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来自艺术教育行业的孙先生积极提问,就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创作颜料及与文艺复兴时期贵重颜料绘画的对比,以及艺术家对建筑工人尘肺病的相关艺术作品等问题与嘉宾交流。

陈真解答道:“北宋青绿山水已掌握成熟的矿石提炼与颜料应用技术;西方早期油画同样依赖矿物颜料,只是后来逐渐让位于化学合成颜料。”

邵沫晗介绍,艺术家杨少斌以煤矿生活为主题,深入矿区,创作了《纵深800米》和《X-后视盲区》系列作品,深刻反映了煤矿生活对人体的影响,体现了艺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样的互动交流,让观众对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用油画颜料绘出地质的奇妙色彩

徐州艺术馆策展人房辉介绍了位于珠山艺术街区张立辰艺术馆临展厅的“珠山画廊生活美学系列展·俄罗斯当代油画展第二季”,以及这里即将举办的国画、油画公教活动。

在绘画工坊环节现场,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颜料、画笔、调色盘、画布等绘画工具,房辉为大家详细讲解油画笔的分类及颜料的使用技巧与色彩属性。

他现场示范如何观察方解石的层理结构,如何用油画颜料复刻孔雀石的蓝绿渐变,引导参与者完成一幅幅矿石“色彩切面”作品。

在房辉看来,艺术普及并非单纯传授技法,而是激发大家用新视角看待身边事物。参与者们在他的指导下,认真观察、精心创作,将矿物观察转化为绘画表达,切实感受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完成自己的作品后,陈航感慨道:“我通过油画对矿石形貌的创作,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直观感受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如此贴近,非常有意义。”

鼓楼区图书馆馆长徐巍说,我们不断升级研学品质,希望“跟着书本去旅行”系列活动能够带领读者走向徐州的历史文化、人文古迹、城市风貌,让文字活起来、让文史火起来,丰富大家的跨学科学习与体验。

作为徐州艺术馆践行文化惠民、以美育人、艺术普及使命的生动实践,本次活动由徐州艺术馆与鼓楼区图书馆主办,徐州艺术馆大众艺术创新中心承办,青清油画俱乐部、徐州九里苏宁置业有限公司协办,让参与者领略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柳喜峰表示,此次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深度对谈、绘画体验等丰富形式,让参与者在徐州艺术馆收获一场难忘的文化体验,更在大家心中种下了科学与艺术的种子,在科学的探索中领悟艺术的灵动,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