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李小委 刘泓雨
图/本报记者 刘冰 秦媛 陈艳
青春如歌,是晨光未启时背诵诗文的朗朗书声,是长夜孤灯下反复验算的执着身影,是十年寒窗淬炼出的从容锋芒,是最终迎来盛夏放榜时的畅意笑颜……
8月10日,由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徐州农商银行冠名、徐州得瑞教育协办的“青春如歌,筑梦未来”2025徐州教育“三好”报告会,在徐州农商银行三楼多功能报告厅暖心开讲!活动同时得到了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的鼎力支持。
优秀学子们围绕“学习秘籍分享”“好方法与好心态”“放松与专注”等话题进行演讲,并与现场观众热情互动。“好老师”“好家长”也就相关经验进行分享与探讨。
报告会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布,引发广泛关注。韩先生告诉记者:“本来只打算听中考的内容,不过学子们分享的学习方法与心得都非常实用,我就沉浸着听完了全场,特别受益!”
一场关于成长与梦想的双向奔赴
早上8点,徐州农商银行三楼多功能报告厅外已热闹起来。家长们排队核销报名信息,孩子们看向会场的眼神里满是期待。大厅入口处,工作人员有序引导观众入场,电子屏上“青春如歌 筑梦未来”的标语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我们住在北区马场湖附近,担心下雨堵车,早上7点就出门了。”周女士牵着女儿的手笑着说。她女儿开学上初三,是二十六中的一名学生,明年面临中考,想来向这些优秀学子取经,学习一些备考经验……类似的场景在报告厅内外随处可见。
9点整,报告厅内400多个座位已座无虚席。舞台背景屏上播放的“三好”报告会公益视频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往届活动现场座无虚席,线上直播观看人数屡创新高,报告者的奋斗故事、学习方法和育人理念深深触动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的心弦。
“‘三好’是成长的标尺,是奋斗的勋章;‘青春’是最动人的旋律;‘未来’是最值得奔赴的远方。”徐州农商银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石峰在开场致辞中说,希望以这场报告会为纽带,让更多优秀的故事被听见,让更多青春的梦想被点亮。
活动现场,石峰为8位中、高考优秀学子颁发奖学金,希望优秀学子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未来学有所成,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学习不光在于努力,更在于清醒
真正的学习智慧,始于对自我与学习本质的清醒判断,而这段智慧的觉醒往往是一段涅槃之旅。在“三好”报告会的现场,优秀学子们分享最多的“干货”便是如何绕过学习路上的“弯路”。
以681分考取北大基础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张益鸣,自述在高三曾陷入“盲目刷题到深夜”的误区,成绩不升反降。他后来意识到:“高考创新体现在试题设计而非难度,钻研经典例题总结规律,远比刷偏难怪题更有效。”
同样经历过物理失利的尹柄曌,摒弃了“焦虑刷题、追求速度”的误区,转而注重“审题、分析、解题”,这种从“急躁冒进”到“沉稳细致”的转变,与张益鸣“重目标导向”的方式异曲同工。最终,他以641分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
考上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的马召景,会从能力、潜力、强弱学科甚至薄弱环节进行精准地自我评估,在此基础上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小任务。这种“目标分解法”让学习告别“无头苍蝇式”的混乱,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准新生张文曜提出,学习的关键是要“节外生枝”,不满足于课堂上的浅尝辄止,而是通过拓展阅读、多解法尝试等方式,将老师的“随口一提”转化为“前沿认知储备”,将“一道题”变成“一类题的解题武器库”。这种主动深挖的思维,正是“清醒”的进阶——知道“学什么”之外,更知道“如何学深学透”,让学习成为主动探索的过程,其价值远胜于机械刷题。
从浅层面的抄题、背题,到思维上的深度探索,优秀学子们的经历恰恰印证了“学习不光在于努力,更在于清醒”的真谛。这种从“盲目刷题”到“精准发力”的觉醒,是突破学习瓶颈的关键一跃。
学业和兴趣如何兼顾?学习也可以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优秀学子们的经验证明,兴趣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方法培育的。
初中阶段恰是学习兴趣培养的时期,刚刚经历过中考的学子们颇有感触。
中考数学满分的张煜皓将数学学习比作“摘果子”,在钻研难题、收获方法的过程中享受成就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咀嚼文字、欣赏情节”,将学习转化为放松方式。而魏楷宸则尝试“一道题用五六种解法”点燃探索热情,这种“解题成就感”正是兴趣的重要来源。陈张睿则在文史类学科中用思维导图构建逻辑体系……
爱好广泛的于卓冉在学校曾多次参与舞台剧的编导,她认为“学习是一场可持续的智慧探险”,而这一理念恰与张益鸣强调的“内驱力”不谋而合——他在追逐目标中收获“由内而外的自发性动力”。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兴趣的培养需要主动创造“正反馈”,让每一次小进步都成为继续前行的燃料,最终形成“越学越想学”的良性循环。
以“战士的心”炼就“屏蔽力”“主动性”
高中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心态的博弈,学子们的心态管理智慧尤为珍贵。张文曜认为要取得好成绩就要有一颗“战士的心”:要学会“屏蔽”与学习无关的一切,斩断干扰,孤注一掷;也要“主动”追求知识,只有付出实际的行动才能改变现状。
那要如何直面难题、克服困境、战胜痛点?张益鸣则告诉听众们要“落子无悔”。要在每一次成绩不理想时,专注于对错误的深刻反思,而不应当是对自己的自怨自艾。合适的时候也应当有适当的放松,攀登的路上也要减轻身上的包袱。
可以说,重复“受挫—爬起来—再受挫”的经验共同构成了“抗压成长”的密码:不被暂时的失利击垮,不被过度的压力束缚,在平衡中保持前行的力量。
“别人家孩子”VS“自己家孩子”
于卓冉的妈妈吴晓梅女士作为“好家长”的代表分享了教育路上“最真实的故事”。她说,自己在养娃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家长会羡慕‘别人家孩子’,其实可能‘别人家孩子’也并不是‘神娃’,也会偷懒,也会沉迷电子产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这段旅程中,我始终觉得自己和孩子一样,都在不断学习和进步。”
吴女士希望能为孩子铺就一条健康、快乐且充满成长力的道路。首先,在教育理念上,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成长。比如在辅导孩子学业时,尊重孩子的节奏,给足孩子信心,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家庭是温暖的港湾,而不是发号施令的场所。”
学习路上难免有成绩起伏,当孩子偶尔面临这种压力时,吴女士表示从不会将其放大。“我们会带她吃顿美食,用云淡风轻的态度将事情简化。久而久之,孩子不再纠结于一两次的得失,自我调整能力逐渐增强。”
到了高中,很多家长会担心:小时候可能还能辅导,但是到了高中知识点更多、更难,这个时候家长要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呢?来自徐州市第一中学的数学高级教师罗冬丰为大家“稳定心神”:“高中阶段,家长请为孩子做好心灵上的支持和后盾。当好老师的‘卧底’!”生动诙谐的表达,让满场观众瞬间心领神会——良好的教育模式就是家校共同打好“组合战”!
培养“两条腿走路”的学业规划意识
在本场报告会中,奥数高级教练员、徐州市第一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罗冬丰带来冲刺“清北”的六大路径,并提醒家长,多了解孩子的特长,挖掘孩子的潜力,早发现、早做规划。
六大路径,即高考统招、强基计划、竞赛保送、专项计划、少年班及特殊人才培养计划、其他类型特殊招生。罗老师认为,家长应当有“两条腿走路”的学业规划意识——一是“摸高线”,尽早发现孩子是否有单科的顶尖潜力,能否走竞赛保送、强基破格或者少年班这种捷径;二是“保底线”,万一孩子竞赛走不通,或者中途发现不合适,也能以数学优势拉动强基校测,通过高考裸分或者强基进“清北”。
罗老师尤其强调:“最好从初中就开始布局!”在初中阶段,可以备战重点高中提前招生、系统学习初中竞赛知识,为高中联赛打基础,同时识别孩子数学潜能,初步判断是否适合竞赛路径。
罗冬丰表示,许多家长将“超前学”粗暴等同于“抢进度”——初一刷完初三,初二直奔高中,甚至以“会做高考题”为荣。然而,缺乏深度的“速成”本质是危险的“知识泡沫”,知识点如囫囵吞枣,进度看似一日千里,实则搭建着摇摇欲坠的“空心阁楼”。当遭遇初三综合题或高中复杂函数时,基础薄弱的致命伤将暴露无遗——前期冲得多猛,后期漏洞就有多痛。
真正的超前学,核心绝非速度,而是深度。罗冬丰说,深度是穿透表象、构建坚实认知的唯一路径。它体现在:举一反三的迁移力——吃透一点,通达一片;洞察本质的建模力——看穿题目“套路”,掌握知识脉络;庖丁解牛的拆解力——将庞然大物化解为可执行的步骤。
如何实现“深度”超前学?罗冬丰表示,练变式——从“母题”生发万变,锻造迁移力;建模型——串联知识网,洞悉解题“套路”;拆压轴——分步蚕食巨兽,磨砺拆解力。三大核心策略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