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13

古老符号如何激活当代艺术新可能 ——访实验影像《变化的电影》主创人刘凝芮 都市晨报 | 2025-08-08 

本报记者 徐厚正

在伦敦的实验艺术场域,一部名为《变化的电影》的作品正以独特的姿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没有固定剧本,没有预设叙事,却能通过古老的《易经》卦象系统,生成流动变幻的视听体验。这部作品的主创人,是从徐州泉山区走出的艺术家刘凝芮。

从北京的商业电影剪辑台到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跨媒体实验室,刘凝芮的创作轨迹始终围绕着 “变化”二字。早期参与《被光抓走的人》《天星术》等院线电影后期制作时,她便对剪辑中“每一刀都意味着无数可能”的特性深有感触。2022 年赴英攻读信息体验设计课程后,她将声音、影像、算法等融入创作,而《变化的电影》正是她将《易经》卦象系统引入影像生成的突破性尝试。

近日,记者对话刘凝芮,探寻这部作品如何让古老符号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焕发新生。

从剪辑台到卦象:一次偶然的文化重逢

“《易经》对我而言,像一条藏在文化深处的河流。”刘凝芮说。

在她看来,电影与《易经》有着天然的契合点:两者都关乎时间的流动与变化。传统电影依赖线性叙事,观众习惯追随人物、冲突与高潮;而《易经》的六十四卦,本身就是一套记录变化的符号系统。“我想让电影像音乐一样,有自己的‘记谱法’。”刘凝芮解释,当她用卦象“占卜”影像时,其实是将创作交给一种更宏大的流动——每一卦对应一种节奏、气场或剪辑技法,影像不再是被“叙述”的对象,而是在未知中自行生长的生命体。

这种与“偶然性”的相遇和理解,源于她对创作状态的反思。多年精确打磨剪辑结构的工作,让她逐渐感到束缚:好像一切都必须在脑子里预演无数遍,才能进入作品。而《易经》让她学会退后一步:“这不是逃避控制,而是另一种深度参与。我不再设计影像,而是和它一起呼吸、一起惊讶。”

卦象变影像:当古老符号遇上数字程序

要让卦象转化为视听语言,需要一套精密的转化系统。刘凝芮做的第一步,是给《易经》的八卦重新“命名”:将“乾”“坤”“兑”“离”等符号,对应到电影制作的具体技法——“跳剪 ”“叠化”“ 切远景 ”“切近景” 等。由此,六十四卦便成了六十四种潜在的创作方法。

“比如‘坤卦’,传统含义是阴柔、承载,我会联想到开阔包容的场景:巨大的草地、平静的湖面,搭配鸟鸣与风声。”她举例,从素材选择到剪辑节奏,都由掷出的卦象决定。不仅如此,她还制作了摄影卦表、声音卦表,让拍摄、录音等环节都“听凭卦象安排”。

声音在作品中并非画面的附属,而是平行的叙事线。“一次掷卦可能要求我只用环境声,或对自然音不做任何处理。”刘凝芮说,这种随机性并非彻底放任——她会倾听随机结果,让声音与画面产生呼吸感,“这是一种协作,不是人控制机器,而是与偶然一起即兴演奏。”

观众的反馈印证了这种创作的开放性:有人偏爱“离卦”绚烂的视觉冲击,有人沉醉于 “坤卦”带来的宁静。

“我从没想过预设解码规则。”刘凝芮笑言,作品的意义不在谜题本身,而在观众与影像的独立对话中,“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属于自己的画面。”

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架起文化对话的桥

“因为我本就生长在这片文化土壤,使用它时更觉自然亲近。”对她而言,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激活《易经》的哲学潜能,探索其思维方式对当代创作的启示。

在她看来,《易经》与西方结构主义实验电影存在奇妙的对话空间。“西方实验电影强调固定规则,比如精确切割、重复结构;而《易经》的系统是流动的,永远在变化中。”这种动态性恰好补充了理性框架的局限,让“结构”与“变化”形成张力。“这个项目本身就是一座桥,把古老东方符号带到全球化语境,也让我在两种思维间不断重组。”

“《易经》提醒我们:并非一切都能或应该被解释。有些故事的意义,在于让人去感受、去直觉领悟。”刘凝芮认为,这种尝试本身就是对当代创作逻辑的一次温柔颠覆。

从伦敦到徐州:让古老智慧在地生长

当程序取代剧本成为“新引擎”,导演的角色是否从“创作者”变成了“系统设定者”?

面对这个问题,刘凝芮坦言:“不确定性为真实留出了空间。在艺术中,最强大的时刻往往源于未知。”她将神秘主义视为一种“替代性知识体系”:“在算法与理性过度统治叙事的当下,保留‘神秘’本身就是一种抵抗 ——有些东西不必解释,却能被深深感受。”

这种理念也延伸到人机关系的思考中。“我不把算法当工具或对手,而是创作伙伴。”她感慨,长期与电脑打交道的经历让她明白,效率并非唯一价值,“《变化的电影》想展现另一种可能:人机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同生成。保留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人性化的选择。”

作为从徐州走出的艺术家,刘凝芮对家乡深厚的《易经》研究传统心怀敬意。“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这里的《易经》传承与我的创作有天然共鸣。”她期待未来能与本地文化机构合作,通过工作坊、现场创作等形式,让卦象系统与在地文化记忆碰撞,“不只是展览,而是让古老符号在新语境里重新活过来。”

谈及《变化的电影》最想传递的精神,刘凝芮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而创作正是与这种变化一起呼吸。”从商业电影剪辑到跨媒体实验,从北京到伦敦,她始终在变化中寻找平衡,让古老的《易经》符号,在当代艺术的河流里,激荡出新的浪花。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