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山东门不远处,有一座亭名曰“代笔亭”,此亭是依据一则传说而建的。
1950年台风过境,亭子倾塌后未再修建。该亭已于2023年重建,2025年改建,但亭子始建于何时,何人所建,仍是一个未解之谜。笔者查阅多种古籍和现代出版物,均无结果,只找到与此亭传说有关的两首古诗,现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苏辙诗记载魏武帝挥鞭刻石
魏佛狸歌
苏辙
魏佛狸,饮泗水,黄金甲身铁马箠。
睥睨山川俯画地,画作西方佛名字。
卷舒三军如使指,奔驰万夫凿山觜。
云中孤月妙无比,青莲湛然俯下视。
击钲卷旆抽行营,北徐府中军吏喜。
度僧筑室依云烟,俯窥城郭众山底。
兴亡一瞬五百年,细草荒榛没孤垒。
此诗写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这一年的四月二十一日,苏辙陪同其兄苏轼来到徐州,直到过了中秋节,八月十六日才离开徐州。逗留徐州期间,苏辙游览了石佛山,写了《魏佛狸歌》。
魏佛狸即拓跋焘(408—452),小字佛厘、佛狸伐。出生于平城东宫(今山西省大同市),鲜卑族。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12月27日—452年3月11日在位)。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拓跋焘率军南伐刘宋,饮马长江后撤军北归,两次经过徐州。
诗的前三联,描写拓跋焘身穿黄金甲,挥舞铁马鞭,在徐州云龙山东麓,用铁马鞭在岩石上划出“阿弥陀佛”四字,并指挥军民凿出十余丈高的大石佛。“击钲卷旆抽行营,北徐府中军吏喜”:拓跋焘第一次经过徐州,由于攻不下徐州,只好灰溜溜地撤军南下。徐州城内的守军和官吏喜形于色。
古时徐州又称北徐州,这是因为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后,他下令改淮南的徐州为南徐州(州治镇江),淮北的北徐州为徐州,州治彭城。
“俯窥城郭众山底”:指拓跋焘曾在戏马台筑毡屋以观徐州城内动静。“兴亡一瞬五百年”:北魏灭亡于公元534年,至作者写此诗时相隔543年,“五百”指成数。
贺铸诗提供更多传说细节
和张谋父游石佛山观魏太武书
贺铸
中夏昔屯否,代邦天所开。
鸿图属太武,不世英雄才。
南洗洛阳血,西荡长安灰。
毡车十万乘,略地驱风雷。
一苇济长淮,筑宫瓜步隈。
东邻拜牢饩,走使为婚媒。
云旗即归路,览胜此悲徊。
俯挥铁马鞭,顽石同陶坏。
划成四大字,屹栗阴虹摧。
沦精入崖壑,怒气羞蟠回。
茫茫六百年,风雨生莓苔。
伟迹寖销泯,威灵安在哉。
生存贵无上,零落等尘埃。
君为访古游,赋诗追七哀。
人生谁不尔,莫负手中杯。
诗前有序:按《南北史》《彭城图经》: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太武南侵至瓜步,筑宫驻跸,声欲渡江。宋人患之,遣使请婚,馈百牢以犒师。明年春,旋师渡淮,复留连徐方再旬,始北去。今彭城南五里,因山镵佛,高十许丈。东北百步有大磐石,敧枕小溪,划然四字曰阿弥陀佛,皆径尺馀,特陀佛两字为逸笔结之,其长倍寻,下落溪中。盖当时太武以铁箠画是字,非刊刻也。乙丑秋,张谋父摹墨本见惠,兼赋一诗,要余属和焉。
此诗写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八月。当时,贺铸在徐州任宝丰监钱官,和张谋父等人组成彭城诗社,经常在一起诗歌唱和。
和苏辙的诗相比,贺铸的诗和诗序至少多提供了以下一些信息:1.点明了画字的时间是“明年春”即公元451年春。2.点明了画字的大磐石的位置:“敧枕小溪”:倾斜躺着在小溪旁边。3.点明了字径的大小。
贺铸和苏辙一样,都在诗中对拓跋焘进行了热情的歌颂。苏辙赞扬拓跋焘“卷舒三军如使指”,贺铸赞扬拓跋焘是“不世英雄才”。挥动铁马鞭,击碎坚硬的石头像击碎陶器那样容易。“茫茫六百年,风雨生莓苔”:从拓跋焘画字至作者写此诗时相隔634年,“六百”是指成数。由于多年的风雨侵蚀,大磐石上已长满了莓苔。
代笔亭见证南北文化融合
现在看来,代笔亭就是依据拓跋焘用铁马鞭在岩石上划字的传说建造的。贺铸的诗序表明,该传说最早出自《南北史》和《彭城图经》。这传说听起来生动感人,仔细揣摩,却经不起分析,很难令人相信。
其一,从思想根源上分析,拓跋焘是我国历史上反对和镇压佛教的著名人物。
公元446年,他下诏“天下共行灭佛绝法之举”,要求“各镇诸军、刺史,定要将佛图形像及佛经,尽皆击破焚烧,佛教沙门无论少长,全部坑杀,绝不留情”。对沙门“分遣军兵,进行搜捕,凡捕搜之沙门,皆令罢道;若有逃窜者,一经捕获,必将枭首或坑杀。这样,一境之内,无见沙门。北魏太武帝此次灭法,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遭受的首次灭顶之灾”。
其二,从时间上分析,《古今征战在徐州》一书的《拓跋焘南征》一节对他两次经过徐州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公元450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魏主拓跋焘到了彭城,就戏马台上叠毡为屋,了望城中,见守兵行列整齐,器械精利,不敢急攻,便派尚书李孝伯和宋的降将蒯应至小市门(彭城西),馈刘义恭貂裘一袭,饷刘骏骆驼及骡各数头……刘骏派张畅拒绝了拓跋焘的拉拢和威胁。第二天,拓跋焘督兵攻彭城,城上矢石雨下,击伤魏兵多人,拓跋焘遂兵南下……十二月初三,拓跋焘引兵渡淮南下……十二月十五日,魏主拓跋焘率军抵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有瓜步山,山下有瓜步镇)……公元451年正月初一,魏军掳民五万余家,初二全军北还,经过盱眙时,魏军想攻城夺粮,遭到守军坚决抵抗,死伤上万,攻城三十日,不克。当时魏兵多半染病,又探得宋都消息,将遣水军自海入淮,来援盱眙,并饬彭城截敌归路,拓跋焘停攻盱眙,继续北还,二月,魏军经过彭城,无暇住足,匆匆驰去。
这说明,拓跋焘第二次经过徐州时,并未在徐州停留。贺铸诗序中“复留连徐方再旬,始北去”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
其三,从使用文字上分析,拓跋焘是鲜卑族,当时的鲜卑族是不是使用汉文字,还是一个值得考证的问题。
笔者未查到贺铸读过的《南北史》和《彭城图经》,只查到现代人著的《徐州简史》和《南北史》,该二书对拓跋焘用铁马鞭划字的传说均只字未提,可见此传说只是个传说,虽然荒诞不经,我们却要感谢记录和传播此传说的人。有了此传说,才有了代笔亭。此亭既为市民增加了休闲娱乐之处,又丰富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2025年改建后的代笔亭,亭前小广场上的六幅石刻浮雕,大大提升了这一景点的历史文化品位,是徐州成为南北文化融合地的重要见证。
谭敦容 文
参考文献:《苏辙集》 《徐州历代诗钞》 《古今征战在徐州》《徐州简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