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浚豪
远眺中心商圈的摩天楼宇,毗邻戏马台的千年风云,在彭城七里“户部繁华”的画卷核心,静卧着一条老街——马市街。
这里曾见证着骡马嘶鸣、南北商人云集。如今,千年沉淀化作古玩市场的珠光宝气,市井烟火则氤氲在热腾腾的汤之上。走进马市街,仿佛踏入一条时光隧道,古老印记与现代活力在此碰撞、交融。
舌尖上的千年味道
马市街的早晨,总比别处醒得更早。
一大清早,当阳光刚刚唤醒这座城市,马市街饣它汤的店门已然敞开。“百年老字号”“徐州中华名小吃”的金字招牌下,食客排成长队成为一道风景。
店内热气蒸腾,人声鼎沸。每张方桌都挤满了食客。
人们捧着大碗,就着刚出锅、金黄酥脆的八股油条、滋滋作响的猪肉煎包,埋头品尝着浓稠滚烫的饣它汤。
多种原料熬煮的饣它汤,裹挟着刚出锅的热气,顺着喉咙滚落腹中,瞬间点燃全身的暖意与精神。
“一碗下肚,困意全消,这才算徐州的早晨正式开场!”一位老食客如是说。前来打卡的丁同学捧着碗,一脸满足:“刚出锅的猪肉煎包皮脆肉香,配上这碗汤,能量满满,感觉我今天能再逛个两万步!”
这个早已印刻在一代代徐州人舌尖上的味道,用最朴实的“碳水炸弹”,唤醒这座城市的每一天。
文脉里的淘宝江湖
古玩城和户部山文化市场,则像是徐州文玩爱好者的“江湖”。
古币上的斑驳污损,手串流转的温润光泽,印章镌刻的方寸乾坤,书画晕染的山水意境,还有各色摆件静静诉说着不同的故事……琳琅满目的物件,如同散落的时间碎片。
时光温柔,岁月留痕。这些大大小小的物件带给寻宝者的,远不止回忆,更有发现与共鸣的惊喜。
闹中取静,马市街中段南侧一处小院内,有一家“三清斋”古玩店。店主高铁钢擦拭着茶具,解释着店名:“‘三清’取意为人清正、办事清明、为文清新。在这闹市里,想给自己和他人留一片清净地。”
他指着店内陈设的紫砂壶、瓷杯和书画说:“更希望能把这里慢慢改造成一间‘爱心茶馆’。谁心里不痛快了,就来坐坐,喝杯茶,聊聊天。”这份在商业喧嚣中的人文情怀,为街区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
不远处的木刻工作室里,非遗传承人王庆龙正屏息凝神,刻刀在木板上游走,发出沙沙的轻响。
“敬业乐群”“坐看云卷云舒 静听花开花落”“滚石上山”“禅心”……一幅幅已完成的黑白木刻版画挂满墙壁,线条刚劲有力,意境深远悠长。王庆龙指着手中的作品说,每一刀下去都要心静如水,才能以刀为笔,刻画出百态。“泉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黑白木刻版画”的牌匾,仿佛无声诉说着这项古老技艺在现代街巷中的坚守与新生。
灯火里的市井长歌
“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山”。一句古老的徐州民谣,道尽了马市街一带自古的繁华。
当夜幕低垂,这份繁华在月光市集被重新点燃。盏盏灯火亮起,创意手作、特色小吃、趣味游戏的摊位依次排开。市民们三三两两散步消暑,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打卡,孩子们的笑闹声此起彼伏,夏夜的凉风里裹着食物香气和欢声笑语,构成一幅生动的都市夜游图。
深巷里,“品粤小厨”店里依旧亮着灯。店主王琦盛和刘海妹夫妻正忙碌着。店铺虽藏在巷内,却凭借地道口味积攒下众多回头客。“为了保证食材新鲜和原汁原味,我们特意从广东空运食材过来。”王琦盛一边处理着刚到的鲜货一边说,“像我们的招牌菜烧鹅,工序繁杂,但坚持现做现卖,绝不用预制菜。做餐饮,质量才是根本。”这份对品质的执着,让千里之外的粤味在徐州扎下了根,也诠释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佳话。
从饣它汤碗里升腾的热气,到古玩市场上流转的珠光;从木刻刀下迸发的匠心,到月光市集闪烁的灯火,再到深巷小馆飘散的风味……马市街的一天,就是一部浓缩的市井长卷、一幅流淌的“人间百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