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15

古诗词中的军旅情怀 都市晨报 | 2025-07-30 

陈晓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那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古诗词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映照出古代军人的铁血丹心和壮志豪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其豪迈壮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活画卷。在醉意朦胧中,诗人挑亮油灯,端详着手中的宝剑,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号角声声的军营。将士们分享着烤牛肉,军乐奏响,那是何等的豪迈与激情!在秋日的战场上,点兵出征,更是展现了军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中的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英勇无畏。跨越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战争是残酷的,将军和战士们历经无数次战斗,有的牺牲,有的归来。这种对战争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对军人的付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古诗词中的军旅情怀,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描绘,更是对军人精神的赞美。那是一种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勇气,是一种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担当,是一种对和平的向往、对亲人的思念。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这首《从军行》,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当烽火照亮了西京,心中的不平之气油然而生。带着军令出征,铁骑包围了敌人的龙城。大雪使军旗的图案变得模糊,狂风中夹杂着战鼓的声音。宁愿做一个小小的百夫长,也胜过做一个只会读书的书生。这种对军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展现了边疆战士的坚韧与决心。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雪山变得暗淡无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战士们依然坚守着,誓言不打败敌人绝不罢休。

古诗词中的军旅情怀,还蕴含着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祈盼。“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的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中的这句诗,更是将战争的悲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无定河边那些死去的战士,他们的白骨已经无人掩埋,而他们的妻子还在梦中期待着他们归来。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对战争充满了痛恨,对和平充满了渴望。

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我们领略了古代军人的风采,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那些豪迈的诗句,如同历史的回响,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勇往直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大风歌》,以其雄浑的气势,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忧虑。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表达了作者即使身处孤村,年老体衰,心中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安危,在梦中都能回到那金戈铁马的战场。

古诗词中的军旅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在今天,当我们再次吟诵这些诗句,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力量。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以军人的精神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