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13

患上抽动症 9岁女孩频繁眨眼、清嗓子 都市晨报 | 2025-07-30 

文/本报记者 马薇妮

图/本报记者 秦媛

“琪琪,别老眨眼睛!”“说了多少次别清嗓子,多不礼貌!”最近几个月,李女士每天都要对着9岁的女儿琪琪念叨几遍。可让她纳闷的是,越提醒,女儿眨眼的频率越高,清嗓子的声音也越频繁,甚至在课堂上被老师误解为故意捣乱。察觉到不对劲的李女士赶紧带琪琪来到徐州市儿童医院,经过检查,女儿被诊断为抽动障碍。

“这不是孩子‘不听话’或‘坏习惯’,而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孟露露副主任医师表示,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快速、重复的运动或发声抽动,比如眨眼、耸肩、清嗓子、发出怪声等。这些症状会因情绪紧张、疲劳或压力加重,部分患儿还可能伴随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或强迫症。

孟露露介绍,抽动障碍发病年龄在2—18岁之间,平均6—7岁发病,10—12岁时症状通常最严重,部分孩子的症状可能延续到成年。“很多家长一开始会以为是孩子故意捣乱或养成了坏习惯,反复提醒甚至责备,结果反而让孩子更紧张,症状更严重。”孟露露强调,如果不及时干预抽动障碍,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

“随着医学发展,综合行为干预(CBIT)已成为治疗抽动障碍的重要手段。”孟露露介绍,综合行为干预是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非药物疗法,核心是通过行为训练帮助患儿觉察抽动前的“先兆冲动”,并学会用替代行为来减少抽动表现。其优势在于无副作用,适合各种程度的抽动障碍患儿,或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从临床数据来看,约60%—70%的患儿经过规范的CBIT训练后,抽动频率和强度显著降低。尤其是9岁以上的孩子,配合度较高,效果更明显。

“家长要对这个疾病有正确认识,家长的日常护理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孟露露建议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避免反复提醒或责备孩子的抽动行为,过度关注反而会强化症状;鼓励孩子使用替代行为,发现孩子尝试时及时表扬;调整家庭环境,减少压力源,保证作息规律,避免孩子过度疲劳;主动与学校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情况,避免误解或惩罚,为孩子营造包容的环境。

“抽动障碍并非‘顽疾’,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但也不能忽视,早期干预很关键。”孟露露提醒,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抽动表现,建议尽早到专科门诊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

本期专家 孟露露

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曾在广东省中医院进修学习,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数篇。擅长小儿常见病的诊治,对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高危儿、脑炎、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脊髓炎(或损伤)、脑梗塞、脑瘫、脊柱侧弯、孤独症谱系障碍、抽动障碍、阅读障碍、视认知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